“再伟大的艺术家,一辈子能有几件最成功作品已属不易。而那些能够感动自己,感动别人的顶尖作品对于艺术家而言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如今已是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的刘晓宝谈到自己的艺术作品时,激动兴奋之色依然溢于言表。

艺术家刘晓宝近照
1996年,初涉根雕的刘晓宝即以《长眉尊者》而获浙江省根艺精品展一等奖;
1997年《林则徐》获97庆香港回归根艺精品展金奖;
1998年《晚归》获杭州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
2001年《头像系列》 获浙江省根艺精品展“金奖”;
2004年《印象》获2004首届浙江省根石艺术博览会“金奖”;
2006年的西博会的工美展上,获无数收藏者青睐的根雕作品《诗圣》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6年《孔瑞友像》被衢州孔庙收藏;
2011年《印象二》、《道可道》被杭州工艺美博物馆收藏;
2011年《杜甫》被中国木雕艺术馆永久收藏
……
“再伟大的艺术家,一辈子能有几件最成功作品已属不易。而那些能够感动自己,感动别人的顶尖作品对于艺术家而言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如今已是知名工艺美术大师的刘晓宝谈到自己的艺术作品时,激动兴奋之色依然溢于言表。潜心于根雕创作艺术二十多年,从当初的觉得好玩开始,到一件件独具个性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作品的诞生,刘晓宝用他那自由、奔放和天马行空的思想解读着根雕艺术的天趣和人工技法的巧妙构成。在深耕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是把枯根朽木的形式之美和意象之美结合的淋漓尽致,既赋予了作品传统文化精华,又以其夸张、抽象或大刀阔斧般的手法续意了作品别具一格的审美趣味。
从玉皇山下的乐不思蜀,到如今落定杭州香山文创园内的笃定。他如同一位深山修行的老僧,一直在他那远离尘嚣,闹中取静,名曰“柴房”的工作室里潜心修行琢艺。屋内清香萦室,茶具滕椅,布置考究。屋子半面倚山,堂前可见开阔的农田野奢。此处闲话茶事,当真是神仙日子。

刘晓宝根雕作品《印象一》,作品尺寸:68 cmx35cmx30cm
站在刘晓宝的作品前,思想也开始跟着那一件件形象各异的作品变得丰富。从精雕细琢的《达摩》、《杜甫》、《苏东坡》,到似象非象,构图奇异的《印象》系列、《精神》,再到大万阔斧、线条粗旷、数笔即成的锯雕作品《鲁迅》、《船长》等,无论是委婉或硬朗的线条表现,那些人物着魔似地被他赋予了恰到好处的表现后开始复活,那些冰冷的石块和木头瞬间就有了温度,你的欣赏变成了和古代人物的对话,于俯仰之间,他们就一直这么存在着。
越朴素,越意味深长
刘氏兄弟五人,四人都已是知名工艺美术大师,真是可谓满门豪杰。兄弟妯娌之间既亲密无间,更是相互帮持。在这个根艺家族里,既浓郁着枝繁叶茂的艺术气息,又有着一花一世界的独自精彩。
“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有一技之长。”或者这是当初父母寄于小孩的一个最朴素愿望,而正是因为这样一句朴实无华的话,却有了刘氏兄弟今日之大成。刘晓宝把这早期接触根雕的做法称之为“学手艺”。对于一个出生在山村的孩子来说,日日接触着自然的奇妙而懂得山川的变异,在骨子里深谙自然之道,识得自然之美。天性使然之下,和枯根朽木的缘份自然又深不少。
所有基本功的打造都是从模仿起步,这既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修炼过程。没有资料,也没有觉得“艺术”两字的份量,他只知道在模仿中摸索,练下扎实的基本功,使自己熟能生巧,这样的过程历经了2年。在熟练的刀法驱使下,刘晓宝开始寻求选材、人物塑造上的自我突破。而人物的选择无外乎是一些宗教人物,比如达摩、弥勒等。

刘晓宝 根雕作品:《李白》
中国的文人和艺术家,都特别讲究其作品产生时的境界和个人感情的表达,形象和意象只有完美结合时,才能出现真正的佳作。从1995年开始学习根雕,到1996年刘晓宝带着他精心创作的雕刻作品《长眉尊者》参加浙江省根艺精品展时获得了一等奖。这个年轻人的作品让很多雕刻艺术界的老师们眼前一亮。那一刻,刘晓宝流下了幸福的眼泪。他第一次感到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豪。真知一定出自于实践,他的艺术天斌也在作品完成时刻获得启发和肯定。从这一刻开始,刘晓宝开始了他在根雕艺术的潜心修行之路。
《爱因斯坦》漫雕头像作品的产生,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刘晓宝刻居樊笼精研技艺之后一次身心合一的迸发。刘晓宝说:“1997年,迸发了一些创新的念头,我就做了漫雕人物。这是我第一次有意去探讨自己的风格。从传统跨越到当代,转变也很大。我觉得艺术家要有自信心,要有思想上的冲动,如果没有自信心,就创作不了天马行空的作品。”这是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返的瞬间,是文人和艺术家追崇的灵感瞬间。

刘晓宝根雕作品《爱因斯坦》
越冲突,越能成就美
没有世家传承,唯一的师父正是自己的兄长刘小平先生。比起正规院校的学生,刘晓宝的自学成才之路有着更多的艰辛探索。“人说爱情有七年之痒,我觉得艺术也是。后来遇到了一些挫折,打击到了我,但现在回想,也是正常的,没有矛盾可能也不会激发自我。”刘晓宝说。现在听来云淡风轻地几句话,在当时所经历的煎熬和挣扎一定是他毕生所难忘的。
2003年9月,天气非常闷热。苦闷至极的刘晓宝想去横渡钱塘江解脱来源于艺术追求上的桎梏,寻求精神的解脱。“我带了一个学生到了江边,告诉他,我今天想试试自己的潜能,如果我在江里向你挥手,可能是我的极限到了,请你帮我报警。在我游到一半的时候,体力上的透支非常明显,但精神上越来越轻松,这是当时真实的感受。在那一刻,我清醒了,人生、艺术、生命,其实人真是有潜能的。按原计划我是游到对岸后从钱江一桥走回工作室,而我的体力游到一半的时候已经透支,是精神支撑着我奋力游到对岸。但当时有种很清晰的感觉,认为自己还没有得到足够彻底释放,所以最终又选择重新游回岸边。回程中,我越游越轻松,我体会到了真正的解脱和释放。也重新体会了人生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和放弃的意义。”说到此处,明显感知到当时那种从灵魂喷涌出来的吼声,如今依然清晰地存在于他的血液中,这就是创作之源,创新之源。

刘晓宝 根雕作品:《紫气东来》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回到工作室的刘晓宝仿佛瞬间变了个人。他在一堆荒废的材料中捡起一块枯木,若在平时,这就是一块无用的废料,料不仅薄而且毫无形态可言。可在那天,放下压力的刘晓宝凭借着自己臻熟的技法和领悟,把一块无形无用的废料雕成一件馆藏巨作。这不是一件精雕细琢的作品,而是大刀阔斧、了了数笔之后就成形的大写意作品,恰恰这种酣畅淋漓的宣泄和释放,让这件作品于他而言有了跨时空的涵义。这件名为《诗圣》的作品,正是凭借这种大写意的雕刻手法,贴切而完美地再现了一个沉郁顿挫,嫉恶如仇,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这件作品的诞生,完全契合了艺术巨作的瞬间感,象一座沉积已久的火山,得到彻底爆发后所汇集起来的能量惊天动地。最终这件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这也是对刘晓宝老师艺术创作的最高褒奖。

根雕作品《诗圣》,2006年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越突围,越能冲破束缚
从根雕、石雕到锯雕,刘晓宝的似乎是玩着玩着就已经触类旁通。看似轻松的载体跨越,实则凝聚着探索者多少夜以继日的心血倾注。“我觉得材料不过是个载体,我们不能一味地去雕个罗汉、佛像,这些当然会迎合市场,但在艺术上不断地重复,就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升华。”刘晓宝说。
瑞士哲学家阿米尔说过,伟大的艺术家是简化的大师。对于刘晓宝来说,去繁化简后的锯雕作品便是他横渡钱塘江后的一次绝地性创新。刘晓宝说:“艺术家的一生如果一帆风顺,一定是个平庸的艺术家。艺术需要一些人生的阅历和体会。”刘晓宝的锯雕作品实属现代的大写意的创作。这种用电锯一锯到底的作品,如其展现出来的富有棱角人物一样干脆利落,用极其硬朗的线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没有很细的修饰,却无形中寓意了作品的大写意概念和锯进灵魂的震憾。其间之妙,还在于作品的用心布局和运势,在构架气局上进行有序的设计,再灌注于创作者娴熟于胸的技法和对人物感情的理解力。如此创作,若无大丈夫卓厉奋发之志,不懂剖析世态人文之美,也断无可成之理。
对于根雕艺术而言,没有活跃和灵性的思想很快就会陷于雷同和克隆,也不能痴迷传统却不谙全局变通而囿于一味地临摹操演。其实在传统章法形制中,蕴涵着不尽的乾旋坤转,收放开合如何取舍全在于作者“悟性”。

刘晓宝 根雕作品《印象》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晓宝跟着朋友去昌化进鸡血石。在一沿街工作室中,他尝试着向老板要了块普通石头作雕刻玩。从第一刀开始,他已经完全被这种石雕的感觉迷住了。在他看来石雕完全是另一种艺术门类,但他居然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生平第一件石雕作品《老子》。老板当时被他的作品完全征服了,毫不犹豫地送给了他。
刘晓宝说:“我觉得石头比根雕的材质更容易掌控些,因为石头是有色彩的, 根是无色的,是单一色的,根艺创作其实更大的是用型、借势,石雕当然也有型,但它还有色彩,更重要的还是画龙点睛的借势,要懂得恰到好处地运用石头的色彩。”
昌化之行后刘晓宝对于石雕艺术的创作已然冲动不已,他开始买了很多昌化田黄,他认为田黄的材料是自然的。有创作形态和想象空间;也是有型的,和根雕艺术一样。两者之间有很好的自然嫁接性,而不是一种刻意。他运用根的线条、块面,制作出了一批独一无二的石雕作品,也成其了他非常独特的石雕艺术风格。

刘晓宝 昌化田黄石雕作品《儒佛道》
“接触石雕之后,我更多地融合了传统文化,比如我的灵芝系列。石雕艺术更考验艺术家对色彩、形体的应用。但不管是昌化石雕、寿山石雕、印象系列、根雕,我始终没有脱离雕刻艺术的本源,其间无非是换了载体。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就应该不断探索一些新的事物,不应该做了新的就丢了过去。能把握不同的艺术风格一要缘于基本功的深厚积淀,二要对载体充分理解,你才有能力去驾驭。”刘晓宝说。
从昌化石雕到寿山石雕。刘晓宝创作了一系列融合中国传统的东西,比如玉兰花、芭蕉叶等。他把自己对自然的理解、把人性之美、世态人文之美贯彻于作品主题,融合其淳朴坦率地心声,制作出了一件件寓意吉祥、健康的作品。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相信这就是刘晓宝心中所向往的那个艺术世界。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趋炎附势。淡泊心境所指,一如那些陈列在他工作室的作品。用材奢华,却锋芒尽敛;观其形态,心情自然愉悦。物我两忘之间,有一些对话悄然而起。刘晓宝一直在勇于实践、勇于探索路上走着,一直以真诚为准则提升着自我修养,他的青云之志无外乎两点:坚持和探索。
艺术简历
刘晓宝,1974年生于浙江景宁,工艺美术师、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师、浙江省根艺美术家、浙江根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致力于根雕艺术创作近20年,对根雕艺术的潜心研究与独到的见解,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及艺术语言。其作品注重天趣与人艺结合,突出作品神韵与內涵,如根雕作品《诗圣》、《起舞弄清影》等无不形神兼备,巧夺天工。同时还善于大胆吸收,借鉴现代雕塑理念,如作品《印象系列》、《思想者》、《吸烟的男人》等等,以夸张、概括、写实与写意等手法加以创作,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顾及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刀法独特,别具一格。(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