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元代诗人杨维桢说:“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这句话大体概括了中国书画史。杨维桢所提到的这些时期,似乎都是文人(士人)在主宰书画。是不是也可以说唐宋以后都是文人画呢?那么,有人会问:“现在都没有文人了,还有文人画吗”? 其实文人还是有很多,现在到处是专家、教授。只是文化人不多,有“文”有“化”(消化,化解)才是有文化,有文没化,充其量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古人说"读书养气变化气质",可是现在的人读了点书就要教育人,甚至要通过各种渠道牟利。今天所指的文人跟中古时代的文人当然不一样了,此一时彼一时也。因此1989年以后又产生了新文人画派。所谓新文人应该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新的知识,新的审美思想。总之今天的文人不是酸腐的,而是智慧的。
文人画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民间画与院体画长期斗争与通融。文人画早先的形式是野画派的审美模式与审美要求。他的精神主导是平民精神,所谓平民精神大体是非官方的“助人伦,成教化”的宏大愿景而是适“情” 适“性”的主体追求。
任何一种绘画都有它内在的要求。文人画的内在要求其实是绘画本体论的问题。这种要求大概体现在两方面:形式方面讲究诗、书、画、印统一。这种统一是很和谐的,即风格特点的形式统一。具体说来,就是诗或题跋的内容要吻合画的意思,如古人说的,言不尽意而作图。再就是书、画、印在用笔特点上的统一。看刘艺东的画会有很直观的认识;章法方面一般使用“疏体”,所谓“疏体”也叫“士体”,根据《历代名画录》的描述就是用笔粗放、设色简略(或不设色),逸笔草草,仅取笔墨“意气”而已。所以像不像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不是文人画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欣赏时也不能本末倒置。
苏轼早就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如果看画以像不像为标准,那对文人画的认识还停留在儿童阶段。看刘艺东的文人画,其运用自己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变形夸张,用笔简约概括,画面清新明快,具有极强的水墨韵味,让人品读之后回味无穷。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