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干涸,既反映生态,也影响生态,因此,注意维护生态与河道的流畅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画艺术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面貌,按照美国蒙克莱尔大学美术馆馆长特蕾莎罗德里格斯女士的说法——“中国真幸运”,她说的“幸运”除了这种独特性之外,还因为中国“是世界上绘画传统最悠久的国度之一”。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何以能够悠久,在历代的发展中保持其承传的延续性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最近,一个名为“生生不息的中国艺术”的当代中国画展览在美国蒙克莱尔大学开幕,一个“中国艺术中心”在威廉帕特森大学揭幕,所引起的关注和议论是出乎想象的。虽然这所州立大学的知名度不能与一流的名校相比,可是,它对于新泽西州和大纽约周边地区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重要的是这种由基层而起的具有长久性的推广,比起在大都会博物馆一时的轰轰烈烈更具有实际的意义。毫无疑问,这之中有中国日益强大的现实背景,也有包括美国人在内的西方人对于中国艺术的逐渐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在西方霸权主义历史过后西方人对文化发展多样性的认同。
尽管3月8日结束的纽约军械库艺术博览会被认为是纽约最具人气的当代艺术盛会,本次博览会的参展商也从2008年的160家增加到了220家,还新增了“现代艺术”展区,甚至还有中国艺术家参展。而被称为美国最大的当代艺术展览的第75届惠特尼双年展也在纽约热展之中,加上MOMA现代艺术馆、古根汉博物馆等,纽约的当代艺术在这个初春声势浩大。对于满眼皆是当代艺术的美国人来说,不想审美疲劳是很困难的。如果带着这种审美疲劳的双眼再来看与之相似的某些中国的当代艺术,一切可想而知;反之,看一点具有中国特点的独特的艺术,即使是作为一种调剂也有益于那审美疲劳的双眼。而本届惠特尼双年展的主题“美国艺术现状,没有任何主题”,以及参展人数从上一届的81名缩减到了55名,也大致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美国人好像也在通过现实中的努力来弥补过去历史的欠缺,比如“生生不息的中国艺术”的展览策划就是针对一些美国学者对中国画的偏见,以表现当代中国画面貌从而反观中国画“过于陈旧和保守”论点的陈旧和保守。显然,要保持中国画在新世纪的生生不息,除了自身的强生健体之外,类似这样的通过海外学术机构的研究和推广,在当代国际化的语境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断的沟通才能深入地理解。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大批留学美国的学人有许多在美国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他们作为海外兵团的作用和影响也日益显现。威廉帕特森大学的丛志远教授在蒙克莱尔大学策划的“生生不息的中国艺术”的展览,以及斯坦福大学博物馆最近展出的由该馆杨晓能教授策划的“追述过去 描绘未来:中国20世纪水墨画大师”的展览,都表现了中国画生生不息的力量和希望,也表现了当代中国画的生态正在改善。正在斯坦福大学博物馆展出的由浙江博物馆和潘天寿纪念馆提供展品的展览,100余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的作品也正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回顾来描绘中国画的未来。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艺术的发展在21世纪将获得一个在20世纪不可能得到的发展机缘,中国画家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前程似锦则是必然;如果再把齐白石已经成为全球艺术家拍卖成交额最高的第三名作为一种参照,那么,信心必然坚定。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