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或者更早一些,西方人来了,大家像苍蝇盯在骨头上一样,那时候机会是不均等的,资源也是不匹配的。而现在不是,现在好像谁都有可能接触西方和中国的策展人或者参加重要展览,像好莱坞的模式一样,导演上万,而不是几个导演,几乎天天都在生产剧本,全世界人都有机会,而不是某几个演员独享。机会越来越民主了,以前没有民主。
近三五十年来,从全球艺术发展的历史看来,艺术的线索也越来越民主化普及了。80、90年代你懂点外文就变成教师爷了,现在杂志种类远远超过之前,尽管还比较混乱。90年代没有几本杂志,每个杂志都有特权,发表谁不发表谁,和主编吃顿饭你就可能成为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还原到80年代初,你在《诗刊》上发一首诗你就是诗人,因为那个时候媒体有限,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到某几个重要媒体上。但是,现在已经顾忌不到媒体了,因为你到处可以看到“风景”,现在倒是需要个导游,让他告诉你哪个地方好,这也增加了偶然性。
Q:对最近十年当代艺术作品有何评价?
A:2000年以来,让人有写作冲动的东西比较少,因为这些东西太标准化,太成熟了,很多艺术家都沿袭了几年来被证明有效的形式。
Q:近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处于什么位置?
A:是个边发展边调整的时期,也是重要的一个时期。
Q:如何看待“当代艺术史” 的写作?
A:现在还谈不上艺术史写作,因为有很多东西没有历史化,怎么写呢?时间是过去了,但人还活着呢,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可能还没完全清晰化。当代艺术领域,首先要做的是“当代艺术研究”,不是“当代艺术史”。做当代艺术研究,就要研究很多当代艺术现象:研究艺术家,研究艺术作品。所谓“历史”有两方面的概念:一是“物”。要有活生生进入艺术博物馆的“物”存在。有些作品能够进入重要博物馆被收藏,哪些作品就是被“历史化”了的。这里面有另外一个机制,这个机制与国内不太一样。这个机制首先要求这些美术馆要有很好的艺术史家、艺术史学者、批评家组成一个权威的顾问团,由他们决定谁可以进入博物馆,谁可以进入私人美术馆,这样才能构成艺术史写作的机制,也才有条件写作艺术史,才能完成“历史化”的进程。
怎么写历史呢?要把“历史化”的作品放在公共场合让更多人观看,甚至让子孙后代都知道,为什么我们的长城即使不放在教科书里也是我们的历史,因为我们会永远谈到长城这个事。长城是否进入教科书是不重要的,这是一种写作。还有一种写作,是变成一本书的写作。这种写作会出现不同学派,每个人有不同看法,每一个严肃的艺术史家都能写一部严肃的艺术史,他们之间可能观点完全不一样。
我们现在看到的艺术史写作中使用的材料是没有经过选择的。写当代艺术史要分析: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否是他的经典作品;这件作品与他之前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与其他人的差异在哪;他的独特性是什么;包含了什么样的方法在里面;这个方法是否是别人没有的。很多当代艺术史写作都不能做这样的论证。为什么对上述问题没有分析清楚的艺术家还能在国内当代艺术史写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呢?艺术史写作的的合法性在哪?其实,现在的很多艺术史写作只能是艺术论,而不是艺术史。做当代艺术研究的人,大多是从当代艺术中找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作品研究,相当于你从潘家园淘来你认为好的东西,但不一定是最好的。不过,这样的个案研究多了,可能会对后来的艺术史写作带来方便。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