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与现代是新中国美术处理艺术主客观关系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方法。写实与现代不仅是舶来语,而且是舶来的价值观念。写实主义表现方法自20世纪初引入中国,至三四十年代而升华为创作方法与表现方法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后被确立为国家美术的主导方向。新中国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要求最大限度地以真实的情感和写实的手法表现丰富广阔的社会现实,塑造广大的劳动人民形象。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一般具有明确的主题性和创作主体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并善于处理形式与内容、题材与主题、人物与环境、一般与典型等艺术真实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新时期以来,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既包含着对此前形成的中国写实绘画这个新传统的反叛,也体现了以西方现代主义为参照的对于艺术主体的个性张扬与人性解放。
比如,新中国前30年的美术界,试图以俄罗斯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作为美术创作的价值核心,当时产生的许多作品,不仅注重对于历史与现实主题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形象塑造与刻画,而且注重视觉艺术中对于文学叙述性瞬间的选择与描绘,注重艺术主体对于历史事件的想象与重构,注重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精神的表达与发掘。而新时期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强调艺术的独立存在价值,强调艺术发展自我的规律性。对于美术视觉规律的追寻,对于美术语言自身价值的凸现,对于艺术主体自我个性的发挥与张扬,都成为“现代性”美术的主要内容。
如果说新中国美术对现实主义的提倡,强调了艺术对于现实社会与社会主体——劳动人民的人文关怀与人文反映,那么,“大众化”则着眼于艺术作品具有广泛的受众性。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内容与形式,是新中国美术重要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仅决定了新中国美术对于民族美术与民间美术的重视,而且决定了对于写实性美术的普及与推广。而“当代性”主要着眼于艺术家这个特殊知识群体的消解。作为艺术“当代性”经典名言的“人人都是艺术家”,赋予了每个人都能参与或进行艺术创作的权利与可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大众美术的倡导,促使了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版画等画种的蓬勃发展与广泛普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顺应文化大众化的时代潮流而兴起的当代艺术,则把“大众化”和“当代性”作为新兴艺术的同一种概念予以使用。以装置、影像、观念和新媒体艺术为代表的当代艺术,提倡人人参与艺术的可能性与互动性,几乎所有的国际双年展(包括国内一些重要的双年展)都积极地推导这种大众参与性极强的当代艺术。正是这种新的“大众化”价值观赋予了中国艺术的国际符号。艺术的“当代性”,成为衡量作品是否具有新的“时代价值”的美术价值观。
对于传统美术的承传与创造、对于外来美术的借鉴与融合、对于创作方法的写实与现代、对于接受美学的大众与当代,这些构成了新中国美术最基本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新中国美术60年的运动、思潮、流变与演进,都是这些价值观相互推导、互为辐射的结果与痕迹。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