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胄先生
那时三里河盖了许多新楼,哪个是黄胄家呢?我挨门敲,一层一层地敲。楼底下一位老头说,你不知道门牌号码,怎么找呀?天快黑了,回去吧。我带着一卷画,垂头丧气地往回骑。走到白石桥,我停住了,心想再赌一赌,如果还是找不到,就说明我与他没缘分,我认命啦。于是又掉头回去。这次换了一条道走过去,看到几座楼,有个楼中房间是黑的,只有楼顶上亮着黄黄的灯。黄胄是新搬的家,会不会是里呢?我想上楼,又怕上,怕再次失望。横下心,上吧。爬到楼顶,一看,坏了,门上没有贴字条。我知道,黄胄家有个规矩,门上贴张条,写着“谢绝来访”。既然来了,也只好试试了。我敲门问:“是黄胄老师家吗?”里面说:“你是谁呀?”听到这一问,我浑身涌起一股暖流,终于找到了。
开门的是黄胄夫人郑闻慧,她告诉我黄胄住院了。我讲明来意,并说想请黄胄先生帮我看看画。她说:“我帮你看看吧。”她看了画说:“呀,还不错!画得不错。”然后喊她的女儿:“小缨,你也过来看看。”
约好第二天,由北京文物商店的陈岩带着我到友谊医院去见黄胄。黄胄穿着军装,坐在沙发上,手里柱着根拐掍。我把画拿给他看,是幅要送去展览的画,题目是《越唱心里越快活》。他一看到我的画,马上从沙发上站起来:“这小伙子画得还不错。这么着吧,我收你这个学生啦。”
▲ 史国良作品《越唱心里越快活》
从此,我就拜黄胄为师,三天两头就去麻烦他。帮他抻纸,为他磨墨,有时就住在他家,睡在沙发上。看他怎么临摹古画,怎么创作新画;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如何上颜色,笔墨如何发挥。他收藏了许多古画,经常拿出来给我看,给我讲解中国绘画的传统、绘画的流派;讲解临摹的要点。只要他认为对我有益的,就会不断地强调,甚至一些作画的细节,他都一一指点到。比如,他经常说,要自己研墨,不能用墨汁,要把砚台刷干净,淡墨上不能罩淡墨,淡墨上不能罩淡颜色,淡颜色上不能罩淡墨,淡颜色上不能罩淡颜色……
▲黄胄先生作品
周思聪给我的是造型上的影响,她将学院派的东西教给我,教得很扎实;黄胄则给了我很多笔墨上的、艺术上的、生活上的影响。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基本上就是我现在的绘画风格。多少年后,我请著名美术理论家郎绍君①先生说一说我的画,他很概括地讲“你把黄胄学院化了,又把学院黄胄化了”。我觉得他讲得准确极了!
黄胄先生认为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不能脱离生活,他以这样的观念教导我,并使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点。我的创作从来不敢脱离生活,不管社会上掀动什么艺术风潮,我的画风始终没变,基本上是写实的手法,反映的是我所感受到的现实生活;我追求艺术的完善与完美,要画生活,画出真、善、美,画出人性。这大约是严守师门、谨遵师训吧。
作为画家,我不敢自比千里马,但在我学画的过程中,确实碰到过一位伯乐,那就是丁井文②老师。
▲我与丁井文老师合影,当时先生90岁了
丁先生是从延安过来的老干部,20世纪50年代初,他曾与徐悲鸿等人一个起筹建了中央美院,并长期担任美院附中的校长。新中国的一大批画家,包括我的老师黄胄、周思聪,都受过他的提携。对画界的这位长者,我早有耳闻。
1977年夏,我画了幅《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画的是毛主席参观一个猪场,很多人围在他身边。我想请卢沉老师对这幅画提提意见,便骑车去了美院。快到时,碰到一个老人骑车跟着我。现在想,我当时那个样子一定很危险:左胳膊里夹着一大卷画,左手还扶着车把,右手则拿着两根冰棍,边骑边吃。老人看出我是画画的,便问我找谁。他说自己认识卢沉,要给我引路。我把手中没有咬的那根冰棍递给他。他说自己牙不好,不能吃。我问他怎么称呼,这才知道他是丁井文,丁校长。
▲史国良作品《毛主席来到咱农庄》
丁校长带我到了国画系,这天卢沉没来,画工笔的女老师蒋采萍③在,我把画给蒋采萍看。画铺开,有半个教室大,丁校长在一旁说:“小伙子,你画得不错,以前在展览上看过你的画,画得很好。”没过几天,卢沉和蒋采萍分别打来电话,说丁校长要我去他家,他家有很多黄胄的画,要拿给我看。
丁校长听很多人讲我如何用功,相识后,他特别喜欢我,逢人就夸。他安排我到美院去给学生讲课,那几届工农兵学员我都给上过课。我二十刚出头,许多学生比我年纪都大。我讲不出什么理论,只是现场写生,作示范。我知道,丁校长主要是拿我做个榜样,让那些学生像我一样用功。那时我觉得自己像个小模范一样。
丁井文先生以前经常骑着自行车到我家里来,20世纪80年代初我住在魏公村军艺院里,他住美术馆后街,他骑着一辆很旧的自行车来我这里。他说这辆车是老车子,几十年了也不用大修,质量特好。他来一是催我读书,二是看我画画,看一天他也不累,真像当年我父亲,亲得很!
▲我与丁井文老师合影
丁校长还介绍我认识叶浅予④先生。叶先生画速写非常有名,他的速写特别单纯,特别生活。尤其画舞蹈人物,画动态是一绝,而这方面正是我所欠缺的,我很想听听他的教导。丁校长答应带我去见他,约好转天上午去。当天下午我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去画速写,看见一个老头儿也在那边画。他戴着一顶灰色的毛线帽,坐在一个长椅上画这儿画那儿,蹲着抽烟的画,躺着睡觉的他也画。旁边围了好多人,我过去一看,画得挺好,我就跟他套近乎,说:“大爷,您画得特别像叶浅予。”“哦,你也喜欢他的画吗?”“我特别喜欢,他画得特生动。”我俩聊了一会儿,挺有意思的,就走了,他也没告诉我他是谁。
第二天,丁校长带我到了美术馆后街的叶浅予府上,一看,就是这个老头儿。他也有些惊讶,他说:“你就是史国良呀?”我说:“您就是叶浅予呀!”他的夫人王人美以为我们早认识了。叶先生说:“昨天刚见面,还真有这么点儿缘份,他还管我叫‘大爷’呢!”后来,到中央美院读研究生时,叶先生成了我的专业导师。
▲王人美年轻时的照片
1976年,文化部成立了一个中国画创作组,把全国各地的老画家都召集到了这里。黄胄、石鲁⑤、陆俨少⑥、李可染、吴作人⑦等这些大师都来了。这个创作组由丁井文校长负责,他要我也去参加了,我是其中最年轻的。丁校长认为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与大画家们并肩创作,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创作组前两次的美展,规格很高,我都有作品展出。考研究生之前,我在社会上已经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这与丁井文及其他老师对我的提携是分不开的。那时,除了单幅创作,我还画过连环画,并经常参加各种展览。像《越唱心里越快活》这样的作品,被许多地方杂志、报纸选用发表。记得我最早画了一幅学生到农村劳动的画,叫《新的一页》,参加了北京优秀作品展。这幅画完全来自生活,连装泔水的车和大磨盘都是写生得来的。
▲史国良作品《新的一页》
有一天少年宫正在开全体大会,批评我走“白专”道路。这时,邮件来了,我那张画发表了,登在《河北工农兵画刊》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作品,特别激动。大家传看着,会开不下去,也不批了。主任对我说:“你可别翘尾巴。”后来,我和谢志高⑧成了中央美院研究生班的同学,他原来是《河北工农兵画刊》的美术编辑,他告诉我,《新的一页》是他选登的,我得谢谢他。那年,这幅作品又被杨柳青出版社印成了年画。(待续)
▲谢志高先生
1978年,全国在“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招考硕士研究生,我报考了中央美院。周围的人笑话我,说你一个中专生却要越过专科、本科的学历去考研究生,怎么可能呢……(请关注史国良–《回望红尘》连载9:读研的日子)
《再踏黄金路》 1999年 史国良作品
①郎绍君(1939— ),河北保定人。196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78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研究生。长于中国美术史与艺术评论。主要研究近现代中国书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
②丁井文(1914.3—2003.5.4),字劳丁,河南信阳人,1939年奔赴延安,1940年在延安鲁艺美术系学画。1949年随中央机关进京,曾为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家庭美术教师。中央美院附中原校长,曾兼任文化部国画创作组副组长等职,擅长美术教育、中国画。
③蒋采萍(1934.4.27—),女,河南开封人。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该院中国画系副教授。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家,其创作、教学以工笔人物画为主,擅将色粉笔画与工笔画技法融为一体。
④叶浅予(1907.3 -1995)浙江桐庐人,从事国画教育,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国画创作,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擅人物、花鸟、插图、速写等。笔墨顿挫自如,豪放爽朗,形象生动传神,风格独具,成就显著。
⑤石鲁(1919-1982),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中国当代画家,擅长人物、山水、花鸟。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
⑥陆俨少(1909-1993),现代画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曾任浙江画院院长。擅画山水,以笔尖、笔肚、笔根等的不同运用来表现自然山川的不同变化。线条疏秀流畅,刚柔相济。兼作人物、花卉,书法亦独创一格。
⑦吴作人(1908—1997),安徽泾县人,从师徐悲鸿。早年攻素描、油画,功力深厚。晚年后专攻国画,融会中西艺术。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方面都造诣甚深,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⑧谢志高,1942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省汕头市。现为中国家画院院务委员、艺术委员会委员、国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光明日报文艺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史国良
1956年生,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作品《刻经》荣获第二十三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为此又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荣誉嘉奖。1989年移居加拿大温哥华,1995年在美国西来寺披剃出家,为中国画僧的传人,2010年还俗,现定居北京。(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