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瀟湘圖卷》
董源《龍宿郊民圖》
【宋朝】兩宋的山水畫在真實描寫大自然並表達一種人生牧歌式的審美認識上達到了一個高峰。山水畫向著各個方面縱深地發展了。關仝的峭拔,李成的曠遠,範寬的雄強,分別代表了宋初山水畫的三種風格;南方,以“米點山水”為代表。【關仝《溪山幽居圖》】關仝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貌,被稱之為關家山水。他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他的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李成《晴巒蕭寺圖》】李成畫山水,北宋初推為第一。初師關同,後自成一家。惜墨如金,常用直擦的皴波,寫平遠寒林。畫樹木節處,不用墨圈,只點下大點。通過用淡墨塗抹,所作雪景,峰巒林層,凡煙支變滅,水石幽澗,樹木蕭森,山川險易,莫不曲盡其妙。
【范寬《溪山行旅圖》】范寬初學荊浩、李成,後重視對自然山川景物的觀察、體驗,長期於陝西華山、終南山等處,觀覽雲煙風月的微妙變化,對景造意,將崇山峻嶺、老樹密林生動地現於筆下。他畫山石落筆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筆觸(被後人稱為雨點皴),畫出岩石的形貌質感。畫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渾厚壯觀,具有壓頂逼人的氣勢。
【米芾《春山瑞松圖卷》】他獨創山水畫中的“米家雲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筆墨作雲霧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錯落的濃墨、焦墨、橫點、點簇來再現層層山頭,世稱“米點”。為後世許多畫家所傾慕,爭相仿效。到南宋,山水畫繼李(成)、範(寬)而後,又有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的變革。山水畫在取材、結構、筆墨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變化。山水畫“畫面詩意的追求開始成了中國山水畫的自覺的要求”(李澤厚《美的歷程》)。
【李唐《萬壑松風圖》】李唐原是北宋畫院待詔。離亂後,到臨安街頭賣畫,被一個內官發現,後又重入畫院。其畫法遠追李思訓,變小斧劈而創大斧劈,筆意不凡,使人產生一種“神驚目眩”的威壓之感,開創出南宋山水畫的新畫風。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卷》】其藝術水準被譽為“院人中絕品”,其山水畫中青綠者工細而有秀色,似趙伯駒。水墨者承襲李唐,但較為精細工致。山石用小斧劈皴,樹多用夾葉,樓臺建築工細嚴整而不刻板,具有自己獨特的風貌。
【馬遠《踏歌圖》】馬遠是南宋畫院待詔。初師李唐,能獨闢蹊徑,自成一家。他善作平視或仰視的構圖,用焦墨作樹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他畫山,常畫山之一角,或“馬半邊”。畫樹乾瘦硬為屈鐵,但剛健中有柔和。筆法豪放而謹嚴,變化多而融和。歷代評畫者評他是“水墨蒼勁”的風格。
【夏圭《臨流撫琴圖》】夏圭的山水喜用禿筆,下筆較重,因而更加老蒼雄放。用墨善於調節水分,因取得更為淋漓滋潤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常先用水筆淡墨掃染,然後趁濕用濃墨皴,造成水墨渾融的特殊效果,被稱作拖泥帶水皴。夏圭喜用一角半邊的構圖,故有“夏半邊”之說。在兩宋,接續隋唐傳統山水畫“金碧青綠”的一路山水畫風,也與墨筆設色山水交相輝映,互相借鑒,成為極為時人喜愛的藝術形式。北宋的王希孟,南宋的趙伯駒兄弟都有傑作傳世。(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公众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