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鉴,字玄照,后改字符照、圆照、元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人称王廉州,是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家。其在明末便被大诗人吴梅村誉为“画中九友”之一,并与王时敏颉颃,时有“二王”之誉。入清以后,他又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开启了清初画坛的主流画风。王鉴的画迹虽为人们所熟悉,但其身世却至今不详。学界虽亦对其有所研究,但很多问题仍有待考察。其中有关王鉴的行年,尤其值得重新审视。
王鉴的生卒年,今人著述皆作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生,清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卒,向未有异议者。然今见王鉴《梦境图》[1]跋语云:
“……今六月避暑半塘,无聊昼寝,忽梦入山水间,中有书屋一区,背山面湖,回廊曲室,琴几潇洒,花竹扶疏,宛似辋川轩外卷帘。清波浩渺,中流一叟乘棹垂纶,旷然自得。予趺坐中堂,观左壁画,乃思翁笔,幽微淡远,不觉抚掌赞叹。遂尔惊醒,鼻端拂拂犹作异香,令人有天际真人之想。嗟余焉能真有此境,便当老是乡矣。然余年已四十八,颠毛种种,纵至七十,亦不过二十年一梦耳,况未能必,又安知此梦非真境耶?起而涤砚伸纸,记境成图,不爽毫发,悬之座右,以当望梅止渴而已,掷笔惘然。丙申夏六月哉生明,王鉴识。”
《梦境图》立轴山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王鉴毕生之代表作。据该作王鉴亲题跋识可知,《梦境图》创作于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六月,时王鉴在苏州半塘避暑,午睡中梦入王维之辋川别业,醒后描绘梦中所见而成此图。值得注意的是,跋中王鉴称“然余年已四十八”,由此推溯王鉴的生年,得出的结果不是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当为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较之于旧说,王鉴的生年晚十一年方符合历史事实。
无独有偶,崇彝《选学斋书画寓目笔记》一书中录有《王圆照摹古山水册》纸本十页,其十载有王鉴自跋云:“己酉(1669)夏日避暑半塘僧舍,戏摹古人十册,娄水王鉴。”尤堪注意的是崇彝考订文字云:
“前附页有竹痴及毕涧飞秘籍印二,朱文印。首页有毕泷鉴赏一印,末页有澹游及清芬书屋二印,后附页有毕公行书一题,误谓康熙己酉是湘碧先生六十一岁,殊为大谬,其实为七十二岁笔也……”[2]
显然,崇彝对王鉴行年之旧说(1598)不疑,故其称毕泷对王鉴时年的正确记载“大谬”。实际上,毕泷的说法才是应该被正视的。毕泷为毕沅(1730—1791)之弟,江苏太仓人(其时划为镇洋县),“字涧飞,毕秋帆宫保弟也,家太仓。性癖古书画及金石文字,闻有佳物,不辞千里,不惜重赀,务以入手为快。”[3]毕泷既为王鉴同乡,其生活时代距王鉴辞世未远,且收藏王鉴等清初画家作品颇富,故其对王鉴行年的记载当为可信。毕泷云康熙己酉(1669)王鉴六十一岁,即意指王鉴生于1609年,与其《梦境图》自跋中的纪年完全吻合,是指向王鉴生于1609年的明证。
更重要的证据来自王鉴知友的题跋史料。康熙七年戊申(1668)正月,王翚作《寿照翁仿伯驹青绿山水轴》为王鉴祝寿,款云:
“戊申春正月,照翁王老夫子杖乡之庆,写此呈寿,虞山门人王翚”。[4]
跋语中,王翚祝恩师“杖乡之庆”,今查《辞源》“杖乡”、“杖国”条释云:“《礼·王制》‘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后因用作六十岁的代称。”[5] 既然古人云六十为“杖乡之年”,那么康熙七年(1668)王翚祝恩师“杖乡之庆”,说明王鉴时年六十岁[6], 同时也就是告诉我们,王鉴生于1609年。
再如,王时敏于《王奉常书画题跋》中《题玄照画》云:
“余长于玄照二十年,宦游里居踪迹略同,亦有笔墨之嗜。乃余以资力腕弱,迄老无成,而玄照宿植灵根,一蹴直造古人之域。余年来焚弃笔砚,虽因衰病目眵,亦由见其近作奇妙入神为之气夺,不敢复道盘礡事,非但如尹夫人望见刑夫人俯首下拜而已。”[7]
以王时敏与王鉴行谊之深,当不至于将王鉴的年龄弄错。王时敏生于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长王鉴十七岁,他在《题玄照画》中称自己“长于玄照二十年”,当为一个约数的说法,可作二十上下的岁数解。倘若王鉴生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其年岁则与王时敏相若,王时敏断然不会称自己“长于玄照二十年”。因此,王时敏的这段题跋,当为我们断定王鉴生年的又一重要依据。
除了上述诸证之外,我们尚可从王鉴的画跋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如其《仿曹云西寒溪晓色》题跋云:
董文敏尝谓余曰:“学画惟多仿古人,使心手相熟,便能名世。”每思此言,信足启发后进,奈何赋性懒怠,总染数笔即目昏手倦,置之案头,故五十余年终无所成。今夏避暑于半塘禅室,大千道兄出笺素索拙笔,留两月始得小景数帧。虽有志仿古,竟未能梦见万一,恃大老知爱,自为我藏拙也。己酉九秋,娄水王鉴识。[8]
题跋所署年款为“己酉”年,即1669年。据史料载,王鉴因受家学影响,自幼即习绘事,如顾云臣云:“湘碧先生幼喜绘事,时从董宗伯、王奉常游,得见宋元名公墨迹。” [9]再如《临北苑潇湘图》中有其堂弟王曜升题跋亦云:“伯兄绮岁即好点染,积五十年心力,始得成家,洵知此道非易……”[10] 因此,从《仿曹云西寒溪晓色》中王鉴自云“五十余年终无所成”可推知,王鉴时年当为六十岁左右,与其生于1609年相合。倘若王鉴生于1598年,则此时已经七十二岁,那么其画龄已达六十余年,此则与“五十余年终无所成”一语相抵牾。因此,结合上述诸证,王鉴生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当无疑义。
而所谓王鉴“生于1598年”一说,其出处大抵源自《清史稿》、《历代名人年谱》、《直隶太仓州志》、《镇洋县志》等书。如《清史稿》(卷五百零四)云:“鉴,字圆照,明尚书世贞曾孙……与时敏同族,为子侄行,而年相若。……康熙十六年卒,年八十。”[11] 较《清史稿》为早者,清代学者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亦载有王鉴生卒年,该书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条列:“王员照鉴生”,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条列:“王员照卒,年八十。”[12]吴荣光为嘉道时期的学者,《历代名人年谱》的成书时间为道光二十三(1843)年,显然较《清史稿》为早。较之于二者,《直隶太仓州志》成书时间更早,该书卷三十五《人物类》“文学”有王鉴小传云:“王鉴,字圆照,世贞曾孙……年八十卒,遗命以黄冠道衣殓云。”[13]《直隶太仓州志》成书于嘉庆七年(1802),在时间上早于《历代名人年谱》六十余年,然《直隶太仓州志》只云王鉴“年八十卒”,并未明说其确切生卒年月,是故还须寻找更早的源头。
经考查,最早记录王鉴生卒年的文献当为乾隆年间金鸿、李鏻纂修的《镇洋县志》。该书卷十二《人物类》云:“王鉴,字圆照,号湘碧,世贞曾孙……康熙丁巳,年八十卒,遗命以黄冠道衣殓。”[14]《镇洋县志》有金鸿自序一篇,中言“……礼延绅士之淹雅者,开局编摩,共襄其事,而州志亦同将事焉。……开局在癸亥之四月,迄今甲子之九月,凡十有七月而告成,遂付诸梓。……”[15]则其修当始于乾隆八年癸亥(1743),成于乾隆九年甲子(1744),书成远早于《直隶太仓州志》。而就“州志亦同将事焉”一语味之,则《直隶太仓州志》与《镇洋县志》之关系密不可分。从《镇洋县志》中王鉴小传的行文与内容来看,可以看出该书即《直隶太仓州志》、《清史稿》关于王鉴行年文字的原型。而《历代名人年谱》所记王鉴的生卒年,虽未注明出处,亦大抵可知其由《镇洋县志》推出。
由于迄今尚未发现记载王鉴生卒年的墓志、寿文、行状或其同时代人所撰传记,而《镇洋县志》编撰时间去王鉴卒年逾六十年之遥,所记王鉴“年八十卒”,亦未知所据,却成为后人推定王鉴行年的论据,本身就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其它诸作皆诞于《镇洋县志》之后,文字沿袭该着,更加不足为凭。而《梦境图》作为王鉴盛年之力作,其亲题时年四十八岁,当为佐证其生年最雄辩的证据,加上其老友王时敏、门人王翚的题跋史料,更是有力的辅证。诸证相合,可知王鉴并非生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其确凿生年应为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
至于王鉴的卒年,《镇洋县志》载“康熙丁巳,年八十卒”。倘若王鉴卒于“康熙丁巳”(1677)无误,那么根据王鉴生于1609,则其享寿并非八十,而是六十九岁;倘“年八十卒”无误,则王鉴之卒年当退后十一年,即卒于1788年。因此,对于《镇洋县志》的说法,我们尚有必要对之进行辨析。据王士禛《题王元照仿宋元人小画为牧仲[16]作》云:
“琅琊家世凤麟洲,翰墨人间第一流。松势高低疑鹳啄,溪纹参伍学蚕头。扶笻名岳云峰细,放鹤空亭雪栈幽。白首奉常今又死,买丝重拟绣廉州。”[17]
该诗下有小注“烟客先生以今年卒”,因王时敏卒于1680年,故知王士禛此诗亦作于是年。又据末句“白首奉常今又死,买丝重拟绣廉州”,可知王鉴先于王时敏辞世,也就是说,王鉴去世时间应在1680年之前。再考察王鉴的画迹题跋,署款纪年为康熙丁巳的画迹存世尚伙,而康熙丁巳之后的纪年确乎鲜见。因此,《镇洋县志》记王鉴卒于“康熙丁巳”(1677)尚属可靠,至于“年八十卒”,当为误记,正是由于这一误记,才致使王鉴的真实生年在长达三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被伪史遮蔽。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