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手与眼的新生
什么样的神手或神眼,
敢构造你可怖的对称?
——布莱克
布莱克的虎的创造者是同样创造了羊羔的神,这创造的手眼不是人手人眼,而是神不朽的手或眼。或,这个词透露了玄机。构造,并不一定是实体性的创造,也可以是非实体性的构成,前者是由手完成的,而后者靠的是眼。“眼”在这里其实是一个隐喻,神通过眼“观看”到虎的“象”,这样的“造象”在布莱克看来与神手对虎之“象”的锻造有同等的地位。
人类的绘画行为类似神的创造,只不过画家运用的是人手人眼。画家的造象,如果不是像巴尔扎克《不为人知的杰作》里面的弗朗霍夫那样始终滞留在眼与心的构造这一阶段的话,必定要落实到手的创造。但眼的造象是在先的,我们动“手”画之前,必定先要“看”到些什么。
看到些什么?这里涉及到两种绘画,一种是表现的绘画,一种是表达的绘画。弗朗霍夫教育年轻的普桑说:艺术的任务不是模仿/抄袭自然,而是表现自然,绘画者不应是卑劣的抄袭者,而应是诗人。弗朗霍夫的教诲着眼点在于自然的奥秘,要表现自然,就不能只看到身体性的东西,还要看到真正使得所画者(比如一个女人)是其自身的东西,这个东西弗朗霍夫不知如何命名,只能强名之曰灵魂。抓不住所画者灵魂的绘画者,没有真正“看到”其所画者。于是“看到”成了“画”的先决条件,如果我们看不到,我们也画不出。勉强画出的,要么是拙劣的抄袭,要么是过去训练的无意识浮现。这是表现的绘画。而表达的绘画更是如此,这样的绘画者跟幻视型的诗人一样,用手去画他们的“眼”看到的。
尹宇宁看到了些什么?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眼去看看她究竟画了些什么。
形体。女体。一个女人丰硕的身体。除此以外基本再无他物。我们发现背景是完全缺失的,只是偶尔有一些支撑物,比如一张凳子,或者某个不可辨别的支撑物的表面,甚至弗朗西斯•培根使用的那种背景的涂色都基本是摒除的。培根试图避免的东西在这里也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这里的绘画既不是具象性的(figurative),又不是图释性的(illustrative),也不是叙事性的(narrative)。但尹宇宁画作的一个特点在于其背景的空无。我们在此可以看到国画对尹宇宁的影响,留白并非只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想方式。不过此处留白的最大效果在于,背景被剔除了,省略了,和偶然出现的支撑物一样,留白把我们的注意力完全指向了被框定的女体。
这女体如同吕西安•弗洛伊德的人体一样真实而丰满,但又如此轻如此薄,像是培根最好的那些三联画一样。我开始很迷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后来发现,秘密在于水彩。弗洛伊德的油画很适合欧洲男女的身体,厚重,结实。对于培根来说,大概油彩都太过着实,容易落入他想要避免的具象﹑图释或者叙事的窠臼,而这一问题在尹宇宁的绘画中轻易避免了,水彩这一颜料注定其画作不适合表现质地等特征,但反过来说,质地等特征的影响也被减少到了最小,对形体本身可能性的探索获得了更大的空间。而且,对于中国人来说,水彩也许更适合画女人,因为女人是“水做的”。“泥做的”男人就留给油彩吧,让我们继续看尹宇宁的水彩女人。
这个女人以各种方式扭动摆弄着她的身体,展示着她的身体。同时展现的还有她蓬勃的欲望和生命。这是另一样可怪的事情,轻薄的水彩产生了强烈的肉感,像是氤氲开来的欲望。同时,所有这些向我们这些观看者敞开,但并非为了我们,而是为了她自己。她在自身生命与欲望的展现中实现了生命与欲望,不为任何人,只为她自己。我这里所说的“她”,是画作中的这个女人。但这个女人究竟是谁?既然我们已经极大地弱化了尹宇宁“抄袭性地”描摹模特的可能性?
这个女人是尹宇宁造的象,这身体是模特的,但其“灵魂”是晦暗不明的,如同这个女人模糊的脸。我们看到的,究竟是尹宇宁在模特身上“看到”的神髓,还是她自己灵魂的投影?这问题恐怕画者本身也无法回答。前者一定有,因为我们能感觉到那勃发的生命力,但那些丁字裤和丝袜靴子,以及那些交合的姿态,难道不也是画者自身的欲望映射?我看到过一幅尹宇宁的水彩自画像,穿着日常的衣服,乖巧可人的样子,自我压抑机制扼杀了绘画的真实,我更愿意把这另外一些作品当作她的自画像。
这样的造象所塑造的不仅仅是象,也是我们的注视和观看,也是我们自身。尤瑟纳尔在《炼化》的卷首引用了皮科《论人的尊严》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告诉我们,神没有给人固有的脸庞或位置,也没有给人特定的能力,为的是让人自己去获得这一切,让人像一个好的画家或者雕塑家一样,自己去完成自己的形态。
我们可以在尹宇宁的绘画中看到这一尝试。大概她自己也并无清晰的自我意识,但她的绘画实现的不仅是她的模特的灵与肉,也是她自身的灵与肉。于是她的水彩画既有轻盈的灵,也有晦暗情欲的肉。这些平时遮蔽或自我屏蔽的东西,全都在最本真的绘画行为中浮出水面。
绘画需要手的练习,也需要眼的练习,这种眼和“观看”的练习,类似于普罗提诺的注视减法。在这样的观看和绘画中,我们自身灵魂的形态也被彰显,也被完成,通过我们的观看,我们的绘画更新了;通过我们的绘画,我们的观看也更新了,我们获得了新的目光去审视﹑沉思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
画者的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要由我们的观看来实现。
艾洛
2011年于巴黎
画家作品欣赏:


画家简历:
尹宇宁,陕西西安人,现居北京。自幼研习中国传统绘画。
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油画创作研修班,
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写意油画研修班。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级研修班。
1995年参加西安美院毕业生联展,两幅作品留校收藏。
2000年《那一年-四人联展》(西安)。
2004年《一个人的视线》(上海)。东方红画廊
2007《重庆立场当代艺术大展》(重庆)三峡美术馆
2008年《一路走来》(北京)人民大学展览馆
2009年《桂林—永不终结的诗意》(北京)意大利使馆
2009年《探寻现实的诗意》(北京)中央美院展厅
2009年《私人游戏》(北京)方莹空间
2010年《絮语》(西安)么艺术中心
2011年《行李箱》(上海)马达思班
2011年《她》(北京)瑞吉画廊
2011《美丽乡村采风展》(北京)宋庄美术馆
2011年《艺术民生》(北京)三木画廊
2011年《天天向上》(北京)筑中美术馆
2012年《心安处》 (北京)瑞吉画廊
2012年6月《水润夏日》八省市青年艺术家水彩邀请展 (成都)鼎画廊
2012年7月 红十字基金会和美协举办的《翰墨书人道,丹青传博爱》 (北京)
2012年8月 《语汇的姿态—尹宇宁绘画作品展》 (烟台)烟台美术博物馆
2012年10月<写意中国--走进莱州> (山东莱州)
2013年5月<写意中国--中国风景油画学术展> (威海美术馆)
2013年7月<自由的呼吸--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东京展> (东京中国文化中心)
2013年12月<西东漫步> (北京)西东画廊
2014年3月<天天向上--山东巡展> 济南蓝天美术馆
2014年4月<第二届全国青年水彩展> 山东美术馆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订阅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