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
“你知道吗,老师,和父亲是一样的”
如今写艺术圈的八卦,往往爱说齐白石如何如何小气,门条如何如何奇葩,却鲜有人提起他的重情。
国画大师李苦禅年轻时投师于齐白石,生活无着,只好兼职拉洋车求温饱。某日拉车到王府井大街,路过一家书画店,恰遇齐白石从店里出来,李苦禅忙拉车想躲开,却被齐白石喊住:“苦禅,还不过来,送我回家。”李苦禅又急又愧,说:“我,这,给老师丢脸了……”齐白石正色道:“丢什么脸?谁不知我是鲁班门下出身?靠劳动吃饭不丢脸。”
后来,齐白石让李苦禅把租来的洋车退掉,让他搬到自己家,腾一间厢房给他住,并挑出李苦禅的几幅画,亲笔题款,送去画店。画上有了大师的墨宝,熠熠生辉,被争抢一空,从此也开始扬名了。李苦禅脱离生存困境,遂一心一意学画,尽得老师的艺术精髓。齐白石对待学生,总是倾囊相授,作画写字,从不避人,当面观看。而学生每到齐家,都会得两元钱车钱,那个年代,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十元钱。
民国的一些师承故事中,老师对学生尽心,学生对老师可谓是忠心。譬如我常提到的民国女画家方召麐(麟),84岁时,她37岁拜的老师赵少昂去世。葬礼上,来宾们每人手执一支白玫瑰,向灵堂三鞠躬,然后放下这支白玫瑰。84岁的方召麐来到葬礼现场,不让人搀扶,颤颤巍巍,走上前去,跪下磕头。身旁学生李典忙欲搀起,“方先生,您不用这样跪吧?”方召麐直视他的眼睛说,“你知道吗,老师,和父亲是一样的。”李典回忆,“她跪下去时,现场的哭声明显沉痛了许多。”

1980年代,方召麐与画坛人物。(从左至右)前排:杨善琛、赵少昂、方召麐、钱松喦、吴冠中

方召麐带两个儿子到赵少昂家拜年。
方召麐对她的另外一位老师张大千,也是尊师如父。方召麐有居住香港的地理优势,以及熟练掌握英语的语言优势,常帮老师在大陆和欧美办事。她在各种场合都回护“张老师”,避免不利于老师的言论发生。张大千曾与方召麐闲谈,认为“拙与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方召麐从此开悟,开创出独家大写意山水风格。她在1960年,曾画过一张很好的泼彩风格山水,此后她的存世作品中,却再也不见这种形式。
有人疑惑,曾问她为何不再画,她却笑笑不讲话。再三追问,她才说了其中的故事。原来这张作品是她在老师张大千家小住时,半夜在张大千的画案上画出来的。次日张大千看到后,赞此风格甚好,认为自己也可以尝试这种风格,并且可以画的更好。
现在无法确认是否方召麐的这幅作品就是张大千晚年泼彩风格变法的蓝本,但至少,是这张作品诱发了张大千从事泼彩风格的心思。从此,方召麐再也不碰泼彩了,将这一方天地留给了老师创作,期待着旷世巨作的诞生。直到她的晚年,张大千逝世后,方召麐才又创作了一些和老师风格截然不同的泼彩山水。

张大千与方召麐在香港

张大千与方召麐合作《寿色》
这种艺术上的谦让,或许是方召麐从张大千身上学到的。张大千二十多岁时,和二哥张善孖一起来到上海,闯荡海上画坛。张善孖比张大千大17岁,在艺术上教会张大千很多东西,可谓亦师亦父。当时兄弟俩在上海租一间画室,就在黄宾虹楼下。二人合作画虎,善孖画虎,大千补景。
其实,张大千也能画虎,但他因为二哥的缘故很少画。一次张大千酒后,即兴化了一幅虎啸图,此画流落出去后,不少商人登门出高价请他画虎。虽然张善孖并不因此责怪他,还给这幅虎啸图题了字,但张大千自己却后悔不迭,他发誓从今以后再不饮酒,也再不画虎——“大千愿受贫和苦,黄金千两不画虎”,从此跟饮酒和画虎绝了缘。

张善孖(戴眼镜者)大千兄弟戏虎图

张善孖 群虎图之一
《牡丹亭》中有名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在戏里,这是说爱情,但若扩大一些范围去想,人生在世,百年而已,钱财名利等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在回忆中闪闪发光的,生死相随的,却只有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已。(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本文参考潘剑冰《最艺术,最民国》,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谢。推荐大家购买这本书,很好看。)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本网发布的讯息您如发现侵犯您的著作权,请及时和我网联系,在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后,我网会选择删除。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或关注本网微信订阅号zgsshy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