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因为其原料的原因,讲究的是小巧玲珑,从细微处见功夫。在人物创作上,要求五官表情逼真,把感情放进去,要有‘神’。老子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神不得形。这是对面塑艺术最好的说明。”说起面塑的最高境界,刚刚被评为济南十大民俗艺术家的董凤歧娓娓道来。近日,记者来到董凤歧老师的家中,走进了她的面塑艺术天地,了解了她的传奇经历。
投入了情感面人才能传神
近日,记者来到董凤歧老师的家中。刚进门,就被橱窗中摆设的栩栩如生的面人吸引住了。红楼人物、洛神、太上老君、嫦娥、天女散花,还有可爱的白雪公主、洋娃娃……题材丰富,古今中外都有涉及。美丽的衣服、灵活的手指、传神的表情……记者忍不住感叹:“一个小小的面团,是怎样华丽变身的呢?”面对记者的疑问,董凤歧老师拿起一个老寿星向记者介绍。这个老寿星满头白发,广额大耳,长眉宽鼻,额头上还刻着纹理。董老师说,其实这个寿星最传神的地方还是眼睛,通过眼睛来表现人物内在,可以以形定神。“你可以仔细看看,老寿星的眼睛是黑白分明的,这靠的就是搓珠填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传神。”
看到这么多活灵活现的人物,记者又一次发出了疑问:“ 捏面人的时候,是把原型的东西放在面前,边看边学吗?”“当然不是了,做面塑都有一种情感体验在里面,是一种内心的、内在的一种体现。做之前,那些形象就印在脑子里了。”董凤歧笑着说。她在做观音的时候,心里就会想着观音慈善的表情,那种非常丰满的脸型、安详的表情、富态的大耳朵。要想做好面塑,必须保证自己的心情愉悦,如果自己都很烦躁,即使做好了面塑,也不是成功的。“我做面塑的时候,感情很容易投入,越做越高兴。特别满意的作品,自己也是看不够,有时候半夜里起来还想看看呢,真是爱不释手。”
微塑核桃面人她最拿手
记者还在感慨各种人物的时候,董凤歧又拿出了微塑“核桃面人”,就是捏塑大约只有1厘米高的人物,将它们放在挖空的核桃里面。看到董老师拿出的“老寿星”和“大肚弥勒佛”,记者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了。人物虽小,但表情很丰富,衣纹发丝都有细致入微的刻画。在弥勒佛绿豆粒大的脸部,眉毛、耳朵、鼻子俱全,笑脸也很传神地表现出来。“你仔细看看弥勒佛的眼睛,黑白眼珠是分明的,看不清楚就拿放大镜看看。”董凤歧笑着说,她现在虽然70岁了,但眼不花,现在再做核桃面人的时候,也不用戴眼镜。
还没欣赏够这两个,董凤歧又拿出了“十八罗汉”的核桃面人,在一个个小小的核桃壳里,18个人物形态各异,沉思、欢喜、傲慢……口含情,目传神。这组“十八罗汉”的微塑还被济南市档案局永久保存。
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
今年已经70岁的董凤歧还是没有放下面塑,用她自己的话说,她从小就与面塑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还能动,她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1963年,董凤歧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学院曾是我国第一代面塑大师汤子博先生(面人汤)的学生,也是汤派面艺的唯一传人。在汤子博面塑工作室学习的同时,她又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绘画、素描、国画等系列课程,这使她的面塑创作得到极大的充实。
与面塑结缘40年来,董凤歧做了大量形形色色的人物。近几年来,每逢重大节日,她也会做一些与之相关的作品。三八妇女节,她创作了亚非拉妇女大团结;十一运会开幕前期,她特意做了11个不同运动造型的小牛;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她做出了藏族人民歌唱幸福生活……这些新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呢?董凤歧笑着说,最初就是看到什么东西以后,自己想搞这方面的创作了,脑子这样一过,灵感就来了。平时的细致观察也是必不可少的,平常走在街上,董凤歧就会刻意去观察,思考他们的样子和特征。
和餐饮结合面塑找到了新出路
她的两个比较得意的弟子,也不是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主要是从事餐饮业。
说起面塑的发展,董凤歧称,她的两个在饭店从事餐饮业、做食品雕刻的弟子,也因面塑这个一技之长,工资待遇翻了几番,最主要的是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传承了优秀的文化。“所以,将面塑和餐饮结合起来,为面塑找到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新出路。”董凤歧感慨地说。
◎面塑艺术简介
面塑,俗称面花、 礼馍、 花糕、 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置于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面塑艺术的特点是:1、颜色丰富;2、体积较小、便于携带;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本报记者 喻雯 图片由董凤歧本人提供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