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洹作品
2010年是台北当代艺术馆的“个展年”,将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分属不同创作领域的知名艺术工作者,带来他们最跨界、最前卫的艺术创作,包括:以极限行为表演震惊世界的张洹、有“摄影界的费里尼”之称的超潮摄影家戴维·拉夏培尔、以及于电影界和舞台界享有盛名的叶锦添等;而接下第一棒的,就是来自中国、于全球当代艺术圈举足轻重的艺术家张洹。
1965年出生于河南农村的张洹,自90年代初投入行为艺术创作,并以其挑战身体极限与精神毅力的作品吸引全球观众的目光。2005年,旅居海外七年多的张洹返回中国,在上海市郊设立了一个占地50亩(2300多坪)、拥有上百名专业人员的工作室,尝试开发及运用各种特殊的媒材,如动物毛皮、羽毛、古董木门、香灰、历史遗迹等,进行绘画、雕塑、装置、舞台设计等创作。无论是透过自己的身体直接感受,或是藉由双手所塑造出来的作品间接表达,张洹试图体验的东西,始终是徘徊在精神与肉体之间;如同张洹自言:“自己在变化,但本质还是没变的,而且我自己永远是个不成熟的艺术家。”
张洹是中国当代艺术界中极具争议性的艺术家之一,曾于世界多家著名画廊(美国纽约PaceWildenstein、英国伦敦White Cube)及美术馆等成功举办大型个展。早年他于纽约发表一系列的行为表演,引起众多讨论,近年来张洹更企图使用许多特殊的媒材进行创作,例如动物毛皮、羽毛、骨董木板门等,其中又以香灰最受瞩目。张洹认为“香灰对我来说,她不是香灰,也不是材料,她是一种集体灵魂,集体记忆和集体祝福。因为没有一个人在寺院里面对佛时在诅咒别人,都是非常虔诚的美好祝愿。我每天和灰烬中的无数个灵魂一起工作。”
《阿弥陀佛》是张洹在台湾的首次个展,由艺术史博士杨心一策画,精选张洹历年来的代表作三十余件,同步于当代馆户外空间及室内展场展出。杨心一表示,张洹每到一个地方,皆会以“我的”为名创作,用以表达他对当地的观察及生活经验;也因此,已于几年前皈依佛教(法鼓山)、法号“慈人”的张洹居士,此回来到佛教信仰鼎盛的台湾,便将其「我的台湾」作品,命名为《阿弥陀佛》,展出的作品可分为六类:行为、雕塑、装置、绘画、歌剧及综合媒材;不论是哪一类,皆可从中找到浓浓的佛教元素,并可体会到张洹于不同创作时期,对于人与兽、人与佛、人与环境、人与历史等多重关系的体悟。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