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讯 扬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其中,“扬州八怪”的书画作品是一大亮点。记者昨获悉,由扬州博物馆副馆长高荣主编的《扬州博物馆藏扬州八怪书画集》,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据悉,今年扬州博物馆还将编辑《清代扬州书画名家作品集》,让书画爱好者充分领略扬州书画名家的艺术魅力。
1
162幅“扬州八怪”精品
呈现出当时文人的情绪
清代早中期扬州文化艺术十分繁荣,以“扬州八怪”为典型代表的大批书画家在扬州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挥洒,他们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留下了大量个性鲜明的优秀作品。
新鲜“出炉”的《扬州博物馆藏扬州八怪书画集》,向读者展示了扬州博物馆藏的扬州八怪书画作品有162幅,有汪士慎的《梅花图轴》、高凤翰题诗王蓍绘的《松石书画卷》、黄慎的《韩魏公簪金带围图轴》、罗聘的《父子梅竹画对》等。
记者发现,此次收集的作品中,从一个侧面呈现出当时文人的情趣,例如,李鱓的《松石图轴》,饱满的构图,清新的情调,泼辣的笔墨,传达出喜庆吉祥的主题,据悉,是李鱓63岁时的作品,也表现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此外,金俊明、金农的《梅花合裱轴》,也给人别样的艺术享受,金俊明为明末苏州画家,擅长画梅,此件梅花兼工带写,金农梅花墨笔写意,浓墨点苔,两幅梅花皆以线圈勾出,合裱称之为“二金梅”。
呈现出当时文人的情趣
2
书画集有何看点?
不乏扬州消失的花草景致
据扬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扬州博物馆藏扬州八怪书画集》中展示出的“扬州八怪”精品,有一些很少“露脸”。例如陈撰的《梅花图册页》、边寿民的《广陵水仙图轴》、汪士慎的《行书“十三银凿落歌”卷》、李鱓的《平山堂万松图》、李鱓的《行书与韩荆州书》、郑燮的《兰竹石图轴》、高翔的《弹指阁图轴》,从古人的画作中,我们也能欣赏到如今扬州已经消失的独有花草和景致。
其中,边寿民的《广陵水仙图轴》,是一帧极具情趣的书画小品,用笔轻松随意,墨色淡雅。画面雅拙朴实,写水仙不加旁衬,鲜明突出。从题跋“广陵水仙短而肥,花高叶上十月尽。犹作拥肿含胎态,然香心勃翠,玩之味更长也。”中可知,作品中所绘水仙属广陵品种,可惜,如今已难觅芳踪。
李鱓的《平山堂万松图》中描绘的万松岭在蜀冈上。据《名胜全图》载:“汪立德、汪秉德之祖汪应庚,种松其岭,名‘万松岭’。积三十年,惟乔林立,翠鬣苍鳞。或谡谡因风,如听广陵涛响。有桥在岭下,曰‘松风水月’。岭之南,为恭迎‘圣驾亭’。今岭上松树依旧挺拔,然亭台已不存矣。”全图用墨笔勾勒,密不透风的构图与画面立意相合,松树遍立于嶙峋山石间,山道中一行者正拾级上行,山顶有亭翼然。由此可见,万松山之景名副其实。
高翔的《弹指阁图轴》,画中所绘弹指阁,是高翔的一处书斋,位于扬州天宁寺西侧,曾为文思和尚居址。篱笆和竹门围成的院落中,古树挺拔,苍藤缠绕。弹指阁在芭蕉、竹林的掩映下,更显清幽。阁楼中观音像前香烟袅袅,庭院中两个人物似在交谈,一执杖,一躬身。画面章法简洁,墨色淡雅,再现了弹指阁超然脱俗的意境,流露出安详、静穆之美。
郑板桥兰竹精品钤印乾隆印章
郑燮曾说“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他笔下的兰竹均生在山石之间,使其回归天性,顺应自然。郑燮的《兰竹石图轴》以石为脉,把一丛丛分散的兰竹有机地统贯一气,疏密得当,既严整而又有变化。浓墨绘兰竹,淡笔勾山石,有清高拔俗、自然天成的趣味。这件作品可谓是他的兰竹精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作品上还有钤印“乾隆东封书画史”,原来,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乾隆帝东巡,正在潍县做知县的郑板桥奉命担任书画史,卧泰山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所以刻了“乾隆东封书画史”一印。而此画当是板桥56岁之后所作。
此外,陈撰的《梅花图册页》,八开册页上,折枝梅花姿态各不相同,白、红、绿、粉,多彩而清雅,或写梅花掌故,或借梅花抒情,或记前人画梅,从不同的角度赞美梅花的玉骨冰肌、凌寒留香的品性,给人带来高雅纯美的艺术享受。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