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哈尔滨松花江南岸群力新区的于志学美术馆和中国木雕馆
在于志学5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自觉地将对艺术本体、生命本体和人类本体的思考和感悟融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之中。纵观于志学的艺术来源于三方面的体悟与观照:一、他对冰雪大自然尤其是东北的白山黑水的热爱与深情;二、他对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和忧患;三、他对传统绘画笔墨语言的汲取和开拓。这些被于志学概括为表现天、地、人的“三元绘画”。
中国山水画语言主要包括笔墨、结构和造型。于志学经过20年努力,1979年冰雪山水画问世,解决了冰雪山水画的图式问题。这对于中国画变革而言,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对中国美术的一个极大贡献。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于志学创造了一个新的山水画样式,还在于他的艺术实践揭示出中国画变革的多种可能性和他率先对冷文化审美价值认定的开拓性创举。从冰雪山水画开始,于志学带动了中国画家对调剂的重新认识和后来的一系列调剂改革。如果就其时间而论,于志学当之无愧为中国大陆中国画变革的先锋。
天——于志学的天体绘画和抽象绘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的“85思潮”,其以新生的锐气和巨大的活力冲击着旧传统、旧观念。有着创新精神的于志学为85思潮所带给中国美术界新的生机和气象所鼓舞,开始思索冰雪画、天体绘画的抽象绘画问题。他的探索与85思潮反传统的理念有所不同的是,他力求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发展传统。他当时设立了“当我表现具象的目标和理想完成之后,我要回到表现回味无穷的抽象世界”的目标。自1985年开始,于志学在对意象符号追求中,走出原来的秩序,借物象结构符号进行意象组合,把自然本原的物象转为心象,传达更为深广的思想内涵,这是他由物质到精神世界的转变,既有抽象的笔墨语言表述,整体上又含有具象合理的美学空间。
地——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
于志学各时期冰雪山水画作品,依编年顺序大体分为三期:
早期(1960年—1983年):
于志学通过师造化把握白山黑水的地貌特征,另起炉灶,从冰雪物象的特征中提炼出冰雪山水画的语言符号,改变了中国画调剂,提炼出表现冰雪物象的“重叠法”、“雪皴法”、“泼白法”、“滴白法”等冰雪山水画基本技法,解决了冰雪山水画和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和形式语言上的“对接”问题,产生表现冰雪的新图式,创造了中国画新的画种——冰雪山水画。这一时期主要解决了传统中没有直接画雪和画冰的技法问题,作品以摹拟大自然为主,样式新,语言新,气息浓,生动朴素、稚拙,尚有很多探索的痕迹。
中期(1984年-1994年):
这一时期是冰雪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于志学艺术思想极其活跃的时期。在冰雪山水画方面他突破了早时多以摹拟自然为主的局限,语言更加鲜活生动,开始出现富有象征寓意的作品。他应用自己创造的“倒锋用笔”表现雪松形成了程式化语言符号。同时他开始追求写实的物象符号向主观写意的意象符号转化,探索冰雪山水画的“抽象光”。这一时期,于志学跨出艺术思想和语言重大转换的一步,探索表现冰雪画的抽象绘画和天体绘画问题。1993年他完成了用矾墨语言表现雪山、冰川的技法,标志着由于志学创造的“传统冰雪山水画”的“冰”“雪”“山”“水”的技法探索基本完结。
后期(1995年—):
这一时期于志学的艺术思想更加成熟,绘画风格日趋稳定,笔墨个性不断成熟。在强调艺术创造精神的同时牢牢把握中国传统的笔墨精髓,更加追求中国画的“书写性”和精神性及形式美感,绘画语言进一步深化,笔墨更加浑厚老辣。他从研究冰雪山水画的用光引伸出一个全新的美学主张:创造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20世纪末,于志学冲出表现北方冰雪的地域性,把“冷文化”和“文化返流”的研究课题拓展到“三极绘画”和黄山冰雪,标志着他迈入老年后仍没有放弃对艺术的探索,不仅追求艺术视野的广阔完整性,更追求艺术的精神完整性。
人——于志学的人物画
1.于志学与敖鲁古雅鄂温克
自从1961年于志学走进奇乾鄂温克民族乡开始,就意味着作为艺术家的于志学来到一个未知的世界并和这个民族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鄂温克这个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大森林、冰雪、驯鹿结成的不可分离的生活方式,对于志学一生的艺术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50年来鄂温克老猎人、驯鹿和鄂温克少女“小甜妹”形象成为他艺术风格鲜明的个性符号。而用中国画画驯鹿“四不像”也是于志学的首创。于志学从四不像的特征和结构中提取出适合中国画块面结构的书写用笔的笔法,展现了他“用笔神化,用墨灵透”的中国画功夫。
2.于志学的北方先民图
在20世纪末开发大西北的进军号角鼓舞下,于志学体内原已涌动多年的表现北方先民原始野性、与自然共生的创作欲望又一次被激活并升腾起来。他以回顾历史的严肃思考和敏锐目光描绘了北方始祖开疆固土、创造文字,勇猛彪悍、锐不可当的雄壮气势和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进一步挖掘中华民族深邃的历史内涵和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他笔下的北方先民构图饱满,用笔遒劲,用墨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墨韵和绘画的书写性,是中华北方民族先驱力量美、气势壮的再现,表现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苦难深渊中挣扎、奋进、无畏的崇高和神圣。
3.于志学的速写
于志学是一位十分勤奋、多能多才画路宽阔的画家。一生创作了诸多的冰雪山水画、人物画与小品画,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画稿与速写。自由挥洒、线条流畅,落笔肯定,骨法用笔是于志学速写的主要特征。他笔下的线条变化,绵中显硬、纤细而有力度、稳健而有弹性,连贯,灵动,有张力、有节奏,充分表现了人体的生命活力之美。虽然寥寥数笔,但笔下每一点、每一线的穿插呼应,都表现出画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人体透视空间、层次结构驾驭得游刃有余。尤其在处理人体复杂的动态变化时,更是凸显画者的个人情绪、艺术气质。读者可透过于志学所描绘的对象,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激情澎湃与跌宕起伏。这种技艺精湛的速写功力,是于志学数年艺术修养、笔下功夫、才智与灵性的又一体现,具有永恒的魅力和生命力。
结语:
于志学,这位从北国荒原中走出的艺术家、这位在20世纪中国画坛出身最贫寒、饱受磨难、非科班出身的自学成才的画家,以他对大自然和绘画艺术的酷爱,坚定而又执着地走在自己的艺术征程上。于志学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画增添了新的因素,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艺术实践已和北方文化紧密连接在一起。由冰雪山水画到冰雪画派,于志学成为带动北方冰雪文化和其他姊妹艺术发展的领跑者,他以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具有时代审美特征、开宗立派式的代表性画家。中国画是世界艺术之林一颗光辉璀璨独具魅力的明珠,她的承传和发展有赖于众多中国艺术家和全民的努力。从于志学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开拓者的艰难步伐,并希望以于志学这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激励和鼓舞那些有志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献身的年轻一代。
2012月4月28日写于京华鲈江亭 有删改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如您想转载本条信息到手机微信或微博,请在网页下端左侧点击“分享到”自助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