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18日)下午,“笔墨大境—周志高、张友宪书画联展”开幕式结束后,一场别开生面的周志高、张友宪书画展学术研讨会在个园管理处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泰州及扬州的10余位书画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周志高、张友宪在书画创作上的艺术成就进行深入的探讨。
【人物名片】
周志高,1945年1月出生,江苏兴化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五、六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评委,先后为上海《书法》杂志执行主编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主编。现为《中国书法》杂志特约编委,中国楹联协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兼职教授。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华人协会副理事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书协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张友宪,1954年出生。别署二乾书屋主人。南京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留校执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美术书法艺术工作委员会美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著名中国画画家。
周志高
富有历史责任感的书法家
作为见证中国书坛风云变化的书法家和书法活动家,周志高创办了中国第一本书法杂志,他组织了全国第一个群众书法大赛、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一个书学理论研讨会、全国第一个篆刻征稿评比大赛。当代学术界宗师泰斗饶宗颐认为,周志高是一位富有历史责任感的书法家,在中国书坛上具有特殊地位。启功先生称其“其所编刊物,创始于书艺重兴之初,有筚路蓝缕之功历久而其绩弥盛”。
“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学习书法都是看《书法》杂志开始的。”上海市书协理事、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书法博导白鹤回忆道,他是从1971年开始学习书法的,“当时想要找本书法书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市面上的书法书不仅不正规,而且没有学习价值。”直到1977年6月,周志高创办国内首家《书法》杂志,对于像白鹤这样渴望学习书法的人来说,“犹如在荒漠中点燃的一把篝火,顿时找到精神食粮。”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书法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金丹对白鹤的说法表示赞同,他认为,周志高在《书法》杂志中所体现的书法理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习书法的人。
文化部艺术成就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河北大学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郎绍君在欣赏完周志高的书法作品后感言,这是—种书写方法,这是一种艺术形式,这更是一种情感抒发,这就是中国书法与众不同的魅力,周志高为这种中华优秀的传统艺术一生笔耕不辍,描述出属于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周志高精通多种书体,行、草、楷、隶、篆无一不能,“他胸中有笔,笔中有情,下笔入神,大气俊秀。在他的笔下,字字珠玑,行行生动,用笔雄劲,结体潇洒,燥润相济,开张自如,尽在不言。在凝练灵动中,自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内在张力;在跌宕起伏中,别有一番耐读的节奏、神韵。”郎绍君认为,“作为中国书坛的—位领军人物,周志高先生始终以凝练的笔墨、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问鼎书法事业的至高境界。”
张友宪
以书入画,书画同构的典范
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的张友宪,在从事学院教学与管理工作之余,一直寄情笔墨,“贯通今古,兼修中西,形质并重,发乎性情。”这是张友宪的追求。枯藤老树、高古罗汉、清雅高士、秀丽女子、质朴孩童……几十幅书法作品,各体兼备,以行草见长,取神忘形。
“以书入画是文人画的一个传统,张友宪的以书入画最重要的特点是书画同构,他是书画同构的典范。”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美协副主席、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副院长聂危谷认为,张友宪的作品体现出书画同源,笔墨同根。"扬州八怪"在书画同构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后来的书画同源、以书入画提升了书画同构的高度,张友宪将书画同构更进一步的推进。”聂危古表示,张友宪先生在传统篆书中加入了行草,形成了草篆。其绘画中的长短线条和其草篆的风格是一致的。他绘画中线条凝重而不失飘逸、得益于将篆书和草书结合融入绘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徐文藻认为,张友宪的画作能够紧紧抓住人的内心,让人一刻都不愿意离开,有一种打动心弦的魅力。从张友宪的身上可以学习到很多关于中国画的东西。中国画的核心是什么?看了张友宪的作品,最让人震撼的是线条美,曾戏言可以改名为“张有线”,应该可以称为“中国第一线”。最具潜力、最有影响力的名衔都是空的,画家要用作品来说话,这样的才叫大师。此外,从书法中也能看出画线条的能力。一个成功的画展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画家,必须掌握中国画的命脉。
走上艺术的康庄大道,张友宪有着自己对艺术、艺术圈、艺术市场的自我见地,他从来都不会歇下来夸夸其谈,他只觉得自己不能懈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周志高:不忘家乡情
对于此次来扬办展,周志高高兴之余充满激动。“很高兴来到我的家乡举办展览。想要发表的感慨很多,归根到底是要感恩、感谢。”周志高说,上小学的时候离开兴化、离开扬州,来到上海,后来到了北京,又回到上海。“走了一圈,从10多岁到70岁,感慨有很多。”
周志高表示,这次踏进扬州,首先想到的便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能够走上书法的道路,得益于家在维扬水乡。”周志高说,在外面,每当别人问起时,他总是骄傲的告诉大家,他来自扬州八怪、郑板桥的故乡。“作为80年代扬州首届琼花艺术节的策划人之一,我对扬州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年过7旬,周志高仍不忘创作。“我为我的家乡扬州感到骄傲,同时我始终不会忘记我的家乡—扬州。”周志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