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艺术市场的前景,一个非常乐观的声音是: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其理由似乎相当充分:中国当代艺术是稀缺资源。据说,真正顶级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不超过100位,真正值得珍藏、并流通国际市场的画作不超过1000幅。所以,中国在未来经济强大之后,当代艺术必将作为稀缺资源,成为买家抢购的对象。
那么,资源稀缺就一定形成抢购吗?
经济学中的“稀缺”,是指有限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需要的不足。资源的稀缺将永远伴随人类,但很多稀缺的资源,却不会被抢购。比如,几乎每个人都梦想拥有一套稀世的豪华别墅,然而,我们只看见人们搭帐篷抢“经适房”,没听说有人排长队抢别墅。艺术市场也不例外,蜂拥在荣宝斋门前的,是为了购买物美价廉的高仿品;而在“北京保利”夜场,绝不会人满为患,天价爆出之前,场上必然只剩下两位竞争者。
导致抢购的,其实是“短缺”。
“短缺”是很容易与稀缺混淆的概念,它指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出现的持币待购状态,表现为排队、配给、凭票供应等等。这里的需求,不同于前面的需要。需要只是主观的购买欲望,而需求则是具备了支付能力的需要。比如,某人渴望得到房子住、但没钱买,那只是需要。当他既想买房子、又有了足够的买房资金,才有购买需求。当旺盛的需求超过有效的供应时,就会产生短缺,也就出现了抢购。所以,是否有抢购发生,与资源是否稀缺关系不大,要看买家的需求是否过盛。
当代艺术在中国市场的由冷变热,正好生动地说明了这个微妙关系。
当代艺术1990年代步入中国艺术市场时,大多遭受着挑剔、不解、不屑的白眼,很少被经营者和收藏家看好。反倒是许多海外藏家以低廉的价格,择优买进。于是,大量的优秀作品流失海外,一些海外机构和私人拥有的中国当代绘画、雕塑,多达千件以上。很显然,那时当代艺术的总量少于现在,资源更为稀缺,但这些稀缺的资源并没有发生短缺。
本来并不短缺的当代艺术,在2003年之后,开始了市场的井喷。
就像大家看到的,井喷着的当代艺术市场,天价迭出。在投资者那里,作品三五年获利十几、甚至几十倍的事情,屡见不鲜,拍品成交价比估价高出数倍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踏空的收藏机构,只好追悔莫及;而乘势杀进的拍卖行,则赚得盆满钵平。此时,许多天价作品已经与艺术无关,更谈不上“稀缺”等客观属性,市场完全变成了资本的游戏。
不过,关于当代艺术有提升空间的另一个理由,倒比较靠谱:中国富豪群体的介入。
中国富豪群体介入当代艺术市场的动力是什么呢?一是他们希望通过抢购艺术品,提升身份及地位;二是他们喜欢当代艺术带来的高额回报。事实上,当代艺术市场出现“短缺”后,投资回报率确实愈涨愈高。在市场短缺的促动下,“投资冲动”使资金踊跃入场,而藏家的“囤积惜售”也使价格扶摇直上。
问题是,随着当代艺术价格的泡沫越吹越大,介入者的风险也在逐渐升高。由投资需求拉动的短缺,总会有失效的一天。所以,中国富豪群体介入当代艺术市场的第二个动力,也不容易长期坚持。
假如不是当代艺术,到底哪种艺术的未来提升空间会更大呢?
不妨看看美国人史蒂芬·柯维的观点,他在《领导者准则》一书中提出了两个概念:“短缺心态”与“富足心态”。他所谓的“短缺心态”,建立在资源有限的认识基础之上,“短缺心态”者认为资源有限,就必须去争夺。相反,“富足心态”者认为,世界上有很多机会和资源,而且很多机会和资源可以主动创造,他们相信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乐于开辟新的自由和替代方案。
看来,哪种艺术在未来可能被制造成“短缺”,那里就是值得今天发掘的价值洼地。■刘晓丹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