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4日电 9月4日起至11月3日,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将举行《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7期展出。
本次展出书画作品共118件,其中一级品87件,绘画涉及人物、道释、山水、花鸟等科目,书法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分为晋唐宋元、明、清三个单元,其中不乏在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珍品。
《列女仁智图》系东晋顾恺之画的南宋摹本,也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列女仁智图》宋代众摹本中的唯一的版本,可与文献中记载的顾恺之“密体”画风相映证;《挥扇仕女图》传为中晚唐著名仕女画家周昉传派作品,体现了周昉仕女画秾丽丰肥的风格;《行草书神仙起居法》在草书中杂有行楷,为五代杨凝式行草书的代表作品,恣意烂漫中不失雄劲。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是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系列展览,共计9期,旨在通过将故宫藏晋唐至明清的书画精品作通史性的陈列,为书画研究者、爱好者提供近距离观摩机会。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拓展阅读: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七期)作品简介(一)
展覽名稱:故宮藏歷代書畫展
展出地點:武英殿書畫館
展出時間:2010年04月01日-06月15日
前 言
中國書法與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它們同起源於原始符號,同在華夏文明的土壤中滋長。在發展中使用相同的筆墨紙硯,均以線條為基礎造型手段,追求共同的筆墨技巧和抒情寫意的審美意趣。雖然它們爾後成為兩個獨立的藝術門類,前者更側重抒寫性情,後者更強調傳神寫照,但二者數千年來始終相互借鑒,共同發展。書中有畫,畫中有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也正因此,書畫藝術在諸多中國傳統藝術門類中,至今仍歷久不衰,欣欣向榮。中國書法與繪畫藝術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表現方法和審美意趣,在世界美術之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豐富的中國古代書畫。其中既有晉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個畫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統地反映中國古代書法與繪畫藝術發展的脈絡。為了感受經典,分享中國書畫藝術的美輪美奐,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將分批展出歷代書畫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廣大觀眾研究、欣賞。
故宮博物院
2010年4月
晉唐宋元書畫
晉唐宋元時期是中國書畫藝術構建體系、創造經典的重要時期。晉代王羲之天才的創作實踐大大提高了漢字新興書體的藝術品位,成為後世書法審美的基準坐標。以顧愷之為代表的人物畫創作也已達到很高的水準。隋唐畫壇在人物畫繼續發展的同時,山水樓閣、鞍馬走獸等畫科也相繼繁榮,展子虔、閻立本、韓滉等人的名作無不呈現一派恢宏富麗的盛世氣象。唐代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楷書大家所確立的漢字結體用筆規範,影響深遠,沿用至今。五代兩宋繪畫更趨成熟完備,山水、人物、花鳥名家輩出,風格崇尚寫實,精能高雅。這與當時皇家設置畫院,獎掖人才的措施以及文人士大夫階層對藝術創作的廣泛參與有很大關係。宋元的文人書家,強調在“守法”的前提下張揚個性,表現“書卷之氣”,書法在實用的基礎上被賦予更深厚的文化內涵,“宋四家”和鮮于樞、趙孟頫皆為代表人物。同樣,“元四家”高張“文人畫”旗幟,提倡抒寫性情,不求形似,為明清繪畫的發展開闢了廣闊天地。
東晉 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卷(宋摹)
唐 周昉揮扇仕女圖卷
唐 顏真卿楷書竹山堂連句冊
五代 楊凝式草書神仙起居法卷
北宋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卷
宋 葛長庚草書足軒銘卷
南宋 林椿果熟來禽圖頁
南宋 李嵩貨郎圖卷
元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卷
元 黃公望丹崖玉樹圖軸
元 吳鎮漁父圖軸
元 迺賢行楷書南城詠古詩帖
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卷(宋摹)
《列女仁智圖》卷,絹本,墨筆淡著色,縱25.8cm,橫417.8cm。
《列女仁智圖》卷舊傳東晉顧愷之作,此為南宋人摹本。
漢成帝沉湎于酒色,寵信趙飛燕姐妹,朝政大權旁落于外戚手中,危及劉氏政權。楚元王四世孫光祿大夫劉向(前77-前6年)針對這一情況,採摘自古以來詩書上所記載的賢妃、貞婦、寵姬等資料,編輯成《列女傳》一書呈送漢成帝,希望他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維護劉氏政權。全書按婦女的封建行為道德準則和給國家帶來的治、亂後果,分為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孽嬖七卷,此即其中“仁智卷”部分。
仁智卷共收集15個列女故事。此卷為殘本,其中“楚武鄧曼”、“許穆夫人”、“曹僖氏妻”、“孫叔敖母”、“晉伯宗妻”、“靈公夫人”、“晉羊叔姬”7個故事保存完整。“齊靈仲子”、“晉范氏母”、“魯漆室女”3個故事只存一半,其餘5個故事則全丟失,又錯將“魯漆室女”之右半與“晉范氏母”之左半拼接在一起,使人誤以為是一個故事。
此卷多處保存了漢代的衣冠制度,如男子頭戴進賢冠,身著曲線大袖袍,腰結綬帶並配挂長劍;女子梳著垂髾髻,身著深衣,特別是眉毛涂以朱色,是模倣趙昭儀的新粧,這些都表現了特定時期的風俗和時尚。又蘧伯玉所乘坐的馬車稱“軺車”,亦為漢代形制,描繪得非常細緻而無錯誤,這些都可以從大量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磚和壁畫中找到與之相應的圖像。
在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屏風畫《列女古賢圖》中,表現衛靈公與夫人夜坐聞馬車聲的一段,與此卷所表現的同一內容相比較,無論是構圖佈局還是人物的姿態手勢都非常近似,可以證實其與《列女仁智圖》同出自一個古本。而在傳摩過程中,後者更為忠實于古本原作。
據《漢書》記載,劉向在向漢成帝呈送《列女傳》的同時,還呈送了《列女頌圖》,並畫為屏風。漢成帝的班婕妤失寵後,在她的詩中曾談到在宮內看到《列女圖》,並以此來鑒戒自己。這些都載在班固所著的《漢書》中。東漢時代的畫像石、磚中,有不少表現列女故事的題材。畫史並載蔡邕曾創作有《小列女圖》。這一時期《列女圖》的大量出現,既是出於宮廷政治鬥爭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在社會上廣泛推行婦女的道德教育,藉以維護封建秩序。
根據《列女仁智圖》中保存有較多的漢代風俗,以及其構圖形式的古樸,推測此卷的原本應當出自於東漢時代,而祖本則為劉向所創。剔除後世在反覆傳摩中所附加的痕跡,仍然能透視二千年前漢代宮廷繪畫的藝術光輝。其人物線條粗獷流暢,造型準確。特別是對婦女的描繪,體態輕盈,婀娜多姿,尤為絕妙。構圖佈局則與漢畫像石一脈相承。《列女傳》及《列女仁智圖》在宋代有多本,此是被保留下來的惟一的一本,尤為珍貴。
撰稿人:楊新
關鍵詞:顧愷之 劉向 屏風
周昉揮扇仕女圖卷
《揮扇仕女圖》卷,傳為唐周昉繪,絹本,設色,縱33.7cm,橫204.8cm。
無作者款印。引首清高宗弘曆題“猗蘭清畫”四字。鈐明韓世能 “韓世能印”、“韓仲子氏”、“世能”,清梁清標“蕉林書屋”、“蕉林居士”、“蕉林考藏”,清高宗弘曆“古希天子”、“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乾隆鑒賞”等鑒藏印,共31方。
此圖描繪了13位頭挽高髻、細目圓面、長裙曳地的妃嬪和宮女形象。全幅以橫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種活動:執扇慵坐、解囊抽琴、對鏡理粧、繡案做工、揮扇閒憩等。作者注意畫面橫向疏密、鬆緊的韻律變化,縱向高低錯落的層次變化,從而使得畫面結構井然有序,並避免了構圖上的單調呆板。圖中色彩豐富,以紅色為主,兼有青、灰、紫、綠等各色。冷暖色調相互映襯,顯現出人物肌膚的細嫩和衣料的華貴。衣紋線條近鐵線描,圓潤秀勁,富有力度和柔韌性,較準確地勾畫出了人物的種種體態。
畫家周昉出身於豪門顯宦,因此,他對於貴族階層綺靡奢華的生活非常熟悉。其仕女畫不以烈女、賢婦、仙女等為表現對象,而是取材于現實生活中貴族婦女的行樂活動,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從而迎合了中晚唐時期大官僚貴族們的審美意趣。其作品在張揚唐王朝繁華興盛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亦揭示了貴婦們極度貧乏的精神世界。此圖中嬪妃們體貌豐腴,衣飾華麗,但她們面含幽怨,舉止慵倦,毫無生氣。
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清內府《石渠寶笈續編》,清阮元《石渠隨筆》著錄。
撰稿人:李湜
關鍵詞:阮元 高髻 仕女 鐵線描 石渠寶笈 周昉 《清河書畫舫》 梁清標 《石渠隨筆》 引首 《石渠寶笈續編》
相關論著
《周昉》
王伯敏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5年
《張萱和周昉》
徐邦達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59年
《周昉》
金維諾
《文物參考資料》
1957年1期
顏真卿楷書竹山堂連句冊
《竹山堂連句》冊,唐,傳為顏真卿書,絹本,楷書,15開,各開縱28.2cm、橫13.7cm不等。
鑒藏印有宋“紹興”、“御府之印”、“緝熙敬之”,明王世懋,清梁清標、安岐,近代葉恭綽,現代張珩等諸印。
本冊前裱邊有楷書“顏魯公竹山連句詩帖,上上品”一行。後紙有宋米友仁,清姚鼐、鐵保三段題跋。
唐大歷九年(774年)三月,時任湖州刺史的顏真卿在朋友潘述家的“竹山堂”中與部屬李萼、陸羽、釋皎然、陸士修、韋介等人聚會飲宴,席間吟詩,每人依次各作兩句,相聯成篇,是為《竹山堂連句》。後傳為顏氏書錄,時顏氏66歲。
此書原裝裱形式是整幅,後割裱成冊,幾近百衲,章法已破。顏氏書法一般都是橫畫細,豎畫粗,雄強博大,氣勢磅薄,楷書墨跡首推《自書告身》,清雄嚴謹。而此書橫、豎用筆毫無變化,無粗細之別,千篇一律,拘滯平板……然而冊後米友仁奉宋高宗命跋尾兩行,卻是紹興御府故物,可知此冊裁減最遲不晚于紹興時,但非顏氏墨跡。至於是唐人還是宋人的臨本目前説法不一。
明詹景風《東圖玄覽》,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安岐《墨緣匯觀》著錄。
撰稿人:李艷霞
關鍵詞:梁清標 卞永譽 王世懋 《墨緣匯觀》 米友仁 《東圖玄覽》 連句 葉恭綽 鐵保 姚鼐 《式古堂書畫匯考》 安岐 顏真卿 皎然 《平生壯觀》 張珩
相關論著
《顏真卿楷書竹山堂連句辨偽》
徐無聞
《文物》
1982年6期
楊凝式草書神仙起居法卷
《神仙起居法》卷,五代,楊凝式書,紙本,手卷,縱27cm,橫21.2cm。草書8行,共85字。
《神仙起居法》是楊凝式書寫的古代醫學上一種健身的按摩方法,文體近似口訣。
釋文:
“神仙起居法。行住坐臥處,手摩脅與肚。心腹通快時,兩手腸下踞。踞之徹膀腰,背拳摩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厭頻,晝夜無窮數。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殘臘暮,華陽焦上人尊師處傳,楊凝式(下一草押)。”
後紙有宋米友仁,元商挺,清張孝思題記及無名氏行書釋文5行。卷前右下角有明項元汴“摩”字編號。
卷前後及隔水上鈐有宋“紹興”、“內府書印”,明楊士奇、陳淳、項元汴,清張孝思、陳定、清內府等鑑藏印。
此卷最早為宋高宗內府之物,後入賈似道手中,至明代曾經“江陰葛惟善收藏”(都穆《寓意編》),《清河書畫舫》又稱“郡人王氏所藏”,明代為項元汴所有,至清代乾隆時進入內府。
書法由唐到宋,楊凝式是一轉折人物,蘇軾評曰:“自顏、柳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此幅小行草書是楊凝式七十六歲時的作品,似隨意點畫,不假思索,用墨濃淡相間,時有枯筆飛白。書字的結勢于攲側險勁中求平正,且行間字距頗疏,在繼承唐代書法的基礎上,以險中求正的特點創立新風格,盡得天真爛漫之趣。此書是楊凝式行草書傳世作品的代表作,對宋代書法影響較大。
明朱存理《鐵網珊瑚》、都穆《寓意編》、張醜《清河書畫舫》,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顧復《平生壯觀》、吳升《大觀錄》、清內府《石渠寶笈‧三編》、胡敬《西清札記》等書有著錄。
撰稿人:李艷霞
關鍵詞: 石渠寶笈 隔水 卞永譽 《清河書畫舫》 都穆 陳淳 內府 楊士奇 楊凝式 手卷 西清 《大觀錄》 《式古堂書畫匯考》 蘇軾 項元汴 米友仁 張孝思 賈似道 《平生壯觀》
相關論著
《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
穆益勤
《書法叢刊》
1980年12月第1期
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卷
《江山秋色圖》卷,宋,趙伯駒繪,絹本,設色,縱55.6cm,橫323.2cm。
此卷鈐有清內府“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等印,以及梁清標鑒藏印。尾紙有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標題跋。
此圖為青綠設色。畫中有青山碧水、殿宇村舍,棧道、橋梁穿插其間,又有蒼松翠柏,茂林修竹,移步換景,令人玩味不盡。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再施以青綠重色;樹木、建築刻畫細膩精謹,點景人物描繪細緻入微。整幅作品佈局宏大,細節豐富,色彩濃麗而不失清雅,刻畫精細而不瑣碎,帶有宋代畫院氣派。
撰稿人:聶卉
關鍵詞: 梁清標 石渠寶笈 畫院 斧劈皴 尾紙
葛長庚草書足軒銘卷
《足軒銘》卷,宋,葛長庚書,紙本,手卷,縱32.5cm,橫81.5cm,草書,22行,195字。
《足軒銘卷》釋文:
寄題足軒。奉似吾友周長高士,紫清白玉蟾。一丘一壑志願足,始縫掖時文史足。不肯桒行禮自足,指此鑒心信知足。老氏寧馨一夔足,靜觀平生萬事足,何必封侯萬然後足。有人冷笑招不足,護元氣如護手足。擬待登天欠兩足,使子果然功行足。為須司命來是足,莫學射王無厭足。羞使瞿曇福慧足,極國閻王伊多足。仙人自合斷鰲足,更施所養補未足。如彼江上一犁足,亦如人國兵食足。所謂平生萬事足,寶慶丙戌萬事足。乃見止□此神足,道無死生無不足,是以此軒名曰足。
本幅鈐項元汴、耿嘉祚、安岐、乾隆內府、永瑆、奕繪、吳湖帆等諸鑒藏印。卷後元虞集,明項元汴,清永星、守虛子、綿億、崇恩,近代吳湖帆、潘靜淑題跋。署年款“寶慶丙戌”,為寶慶二年(1226年),葛長庚時年33歲。
此件書法筆勢清勁爽健,用意超凡脫俗,有晉人風度,為名家精品,世所罕見。
清顧復《平生壯觀》、安岐《墨緣匯觀》等書著錄。
撰稿人:傅紅展
關鍵詞: 項元汴 葛長庚 永瑆 安岐 吳湖帆 《平生壯觀》 虞集 《墨緣匯觀》
相關論著
《足軒銘》
徐邦達
《古書畫過眼要錄》
1987年
林椿果熟來禽圖頁
《果熟來禽圖》頁,南宋,林椿作,絹本,設色,縱26.9cm,橫27.2cm。
畫家選取果木的一枝寫秋景:寂靜的山林木葉泛黃,沉甸甸的果實早已熟透卻無人採摘,任由蟲兒噬蝕。一隻小鳥驀然飛上枝頭,打破了空間的寧靜。忽而,它轉頸回眸,振翅欲飛,在這收穫的季節裏,它是否被畫面外更為誘人的景色所吸引呢?
折枝畫法發揮了小幅的特長,作者以活潑的形式突出表現了枝葉、果實的色彩和禽鳥的情態,大不盈尺卻美侖美奐,在飽滿豐碩的果實和小鳥怡然自得的鳴唱中,畫外的情趣、詩意與畫意相結合,加強了花鳥畫借物抒情的目的,令人賞心。
小鳥的動態用細勁柔和的筆致勾勒,蓬鬆的羽毛則以渾融的墨色暈染,木葉的枯萎、殘損、銹斑,果子上被蟲兒叮咬的痕跡都被一一描繪出來,可見畫家從自然景致中“攝集花形鳥態”的高超的寫生能力。在構圖上刪繁就簡,明潔奇巧,既保持了畫院花鳥畫“要物形不改”狀物精微的寫實精神,又表現出作者蘊藉空靈的審美追求。設色輕敷淡染,黃綠的葉子、淡紅的果實、鵝黃的小鳥,分外和諧明麗。
署款“林椿”。有“宋犖審定”藏印一方。此圖為清宮舊藏。
撰稿人:傅東光
關鍵詞: 畫院 折枝 林椿 宋犖
李嵩貨郎圖卷
《貨郎圖》卷,南宋,李嵩作,絹本,設色,縱25.5cm,橫70.4cm。
本幅款署:“嘉定辛未李從順男嵩畫。”另有清乾隆帝御題七言詩一首。
這是一幅人物風俗畫卷,畫面上貨郎肩挑雜貨擔,不堪重負的彎著腰,歡呼雀躍的兒童奔相走告,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貨擔上物品繁多,不勝枚舉,從鍋碗盤碟、兒童玩具到瓜果糕點,無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夠發達的南宋時期,貨郎們走街串巷,一副貨擔就是一個小小的百貨店,貨郎們不僅為偏僻的鄉村帶來所需的貨物,也帶來各種新奇的見聞,貨郎的到來往往象節日般熱鬧,李嵩在圖中就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畫家借助貨郎這一題材表現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個側面,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物品,雖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卻真實地記錄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學家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畫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線描勾勒,細秀的筆劃輔以淡雅的設色,使畫面古樸沉著。人物動態鮮明,無一雷同,顯示出畫家的寫實功底。繁而不亂的貨物描繪得一絲不茍,更顯示了李嵩“尤長界畫”的技巧。
《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撰稿人:聶卉
關鍵詞: 石渠寶笈 界畫 嘉定辛未 李嵩
相關論著
《李師最識農家趣——談李嵩〈貨郎圖〉》
魏冬
《文史知識》
1983年8期
《李嵩〈貨郎圖〉》
惠孝同
《文物參考資料》
1958年6期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卷
《秋郊飲馬圖》卷,元, 趙孟頫作,絹本,設色,縱23.6cm,橫59cm。
本幅右上方自書“秋郊飲馬圖”五字,左上方署款“皇慶元年十一月,子昂”。知此圖為趙孟頫59歲作。
趙孟頫擅長人馬圖,總體追求刻意寫實,一筆不茍。具體畫風有兩類:一是宗唐人韓幹之法,馬尚豐肥,用色華麗,襯以山水樹石背景,人、馬、景合為一體;一是倣北宋李公麟之作,筆墨清淡,著力於線條,注重描法與形象、質感的統一,不施色彩,以墨代色加以輕染。人馬畫中的人物均著唐裝,風格既具“復古”的唐畫之韻,又帶濃郁的文人氣息,有一定的創新性。
此圖屬倣唐人的工筆設色畫法。清秋郊野,一唐裝圄官在池畔牧馬,紅色衣袍在大青綠的草坪映襯下顯得尤為奪目,有力地突出了主體人物。所率十匹駿馬均骨肉停勻,活躍多姿,它們或奔騰追逐,或徐步緩行,或俯首就飲,或引頸長鳴,意態生動。
此圖在佈局上富有特色,以中景露地不露天及右開式構圖,把平視、仰視、俯視三種造景方式有機地加以揉合,靈活地處理景物,使畫面開闊舒展,疏密有致。畫法亦將唐人的青綠重彩法與宋以來的文人筆墨法加以融合,別具新意。如人物線描工細勁健,又類似篆籀用筆,古樸中見雋秀;樹石、坡陀行筆凝重,勾、皴、破、染並用,工謹中含清逸;青綠、大紅重色中又兼施赭石、水墨,于濃麗中顯清雅。總體風格行、利相兼,妙、逸並具,精逸技巧與文人雅韻結合,反映了趙孟頫晚年成熟的人馬畫面貌。
此卷後幅有元代柯九思及清代的弘曆、汪由敦的題跋,元以來曾經諸名家收藏。汪砢玉《珊瑚網》、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等書著錄。
撰稿人:單國強
關鍵詞: 李公麟 《珊瑚網》 汪由敦 柯九思 《式古堂書畫匯考》 卞永譽 《大觀錄》 皴 趙孟頫
相關論著
《中國美術圖典‧人馬畫》
余輝
嶺南美術出版社
1996年
《秋郊飲馬圖》
楊臣彬
《中國名畫鑒賞辭典》
1993年
《趙孟頫的〈秋郊飲馬圖〉卷》
聶崇正
《中國青年報》
1983年1月20日
黃公望丹崖玉樹圖軸
《丹崖玉樹圖》軸,元,黃公望繪,紙本,設色,縱101.3cm,橫43.8cm。
本幅無作者款印,有元代張翥、陸行直、王國器、徐霖、無名氏等五跋。裱邊有明董其昌二跋,清潘亦雋一跋。
此圖雖無作者款印,但時人張翥的題詩中雲:“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筆前生應畫師。”點明此圖為黃公望所作。
圖中山巒重疊,高松雜樹遍佈窠石坡岸之上,梵寺仙觀掩映于山石林木之中,溪流迴轉,雲煙繚繞,一派深遠優美的意境。黃公望曾謂:“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此圖便是以董源、巨然創造的披麻皴手法寫成,並以水墨淺絳設色。
由於是在紙本上作畫,作者較其《天池石壁圖》、《九峰雪霽圖》等絹本作品更充分地發揮了筆墨融合的韻味,用筆松秀,點染隨意,瀟灑自如,在不著筆處襯出迷蒙浮動的雲煙霧氣,虛實開闔,愈增添了山水的靈秀,故雖崇山滿紙而無迫塞之感。王原祁評黃氏畫作曾雲:“每見其布景用筆,于渾厚中仍饒逋峭,蒼莽中轉見娟妍,纖細而氣益閎,填塞而境愈廓,意味無窮。”此作堪為代表。
《過雲樓書畫記》卷二十一著錄。
撰稿人:婁瑋
關鍵詞: 披麻皴 張翥 徐霖 黃公望 淺絳 王國器 董其昌 九峰 《過雲樓書畫記》 董源 巨然 陸行直 王原祁
相關論著
《黃公望的交遊及對其思想、藝術的影響》
陳履生
《美術研究》
1986年第4期
《黃公望生平事跡考》
謝成林
《美術研究》
1986年3期
《黃公望與明清四家》
溫肇桐
《藝苑》
1985年第4期
《黃公望史料》
溫肇桐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63年
吳鎮漁父圖軸
《漁父圖》軸,元,吳鎮作,絹本,墨筆,縱84.7cm,橫29.7cm。
在中國古代,漁、樵、耕、讀,常常被文人士大夫視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並常被用作文藝作品的主題,以表達作者避世遁隱的願望,其中尤以“漁隱”的素材最為普遍。時至元代,漢族文人仕進無門,社會地位驟降,江南士人遭遇尤甚。於是,“漁隱”就更頻繁地出現在繪畫作品中,其中以吳鎮的《漁父圖》最為典型。吳鎮善作“漁隱”題材的山水畫,傳世《漁父圖》即有多幅,此圖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幅。圖中描繪江南水鄉景色,平岡叢樹,一漁父駕小舟逍遙于湖彎水色之間。全圖墨色蒼潤,山石、樹木、枝葉都注意到了墨色濃淡的交替運用,藉以表現層次關係並突出主要物象。筆法多變,皴擦點染,均可看出作者高超的控筆能力。湖山間幽僻清寂的意境躍然紙上,給人以遠離塵俗之感。吳鎮的《漁父圖》大都以秀勁瀟灑的草書《漁父群》相配,詩、書、畫相得益彰。即如此圖中所書:“目斷煙波青有無,霜凋楓葉錦模糊。千尺浪,四鰓鱸,詩筒相對酒葫蘆。”詩為畫圖點睛,真切地表達出 “一葉隨風萬里身”的隱逸情思。
撰稿人:婁瑋
關鍵詞: 漁隱 吳鎮 皴
相關論著
《吳鎮的〈漁父圖軸〉》
王頎
《文物天地》
1989年4期
《吳鎮》
鄭秉珊
《中國畫家叢書》
1958年
迺賢行楷書南城詠古詩帖
《南城詠古詩帖》卷,元,迺賢書,行楷,紙本,縱23.5cm,橫156.6cm。
卷首自題詩序一則,記此次南城出遊諸友人姓名,及各自有感而成詩章十六首。時間是“至正十一年秋八月既望”。卷末署款“是月廿日,辱夢炎進士再訪余于金臺寓舍,索書前詠,為書之。賢記。”無款印。
鑒藏印有“衣園藏真”、“雪墅”、“教忠堂藏”、“世道”、“弼”、“依竹軒”、“清渚漁隱”、“汪與稽”、“子孫保之”、“吳門小隱”、“芙蓉山房”等。另鈐乾隆、嘉慶、宣統御府鑒藏印多方。著錄于《石渠寶笈》卷五,刻入《三希堂法帖》卷二十六。從詩序可知,此卷書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時迺賢43歲。
《南城詠古詩帖》是迺賢存世的重要作品之一,錄五言律詩16首,載《金臺集》卷二,所詠皆大都城塔廟、樓觀、園亭諸勝,如憫忠寺(今法源寺)、粧臺、西華潭(今瓊島)及太液池等。
此帖明代為私家遞藏,入清則歸於內府。1923年,溥儀以賞賜為名將此帖由溥傑帶出宮,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變遷之後,1999年歲末,故宮博物院以重金購回,使之復歸紫禁城。
詩帖筆劃挺勁,結字疏朗,書風受趙孟頫、張雨、倪瓚諸家影響,工整中饒有逸致。
撰稿人:華寧
關鍵詞: 趙孟頫 《三希堂法帖》 《石渠寶笈》 迺賢 張雨 倪瓚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