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8月27日电 近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被中国书法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成为第65个“中国书法之乡”。
中国书协自2007年开始实施中国书法名城(之乡)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共有苏州、徐州、开封等9个城市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泰山、云峰山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山”,东莞、曲阜、东明等65个县市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创建中国书法名城(之乡),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通过这样的竞争,书法家创作积极性、地区文化发展和人文修养都会有所提高。”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书法名城(之乡)联谊会名誉会长张改琴27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8月26日,海东市乐都区正式被授牌“中国书法之乡”,成为青海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
乐都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清以来涌现出了吴拭、谢善述、赵廷选等书坛大家。历朝过境文人高适、来维礼、于右任等书法名流,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书法真迹,成为了乐都县珍贵的文化遗产。
“家中无字画,愧作乐都人”这句当地流传已久的话语,如今又在青少年中变成了“不写毛笔字,愧怍乐都人”的新说法。习字陈出已成为全社会的时尚,目前乐都区书法爱好者已达数万人以上。
“乐都区民间文化氛围浓厚,书法爱好者众多,此外,碑林、瞿昙寺和彩陶等文化也为乐都区申请‘中国书法之乡’提供了帮助”,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治元说,“成为中国书法之乡后,乐都将进一步增强文化上的实力,带动青海全省书法氛围。”。
乐都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永善表示,争取将乐都打造成为青海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书法市场,“十二五”期间形成5000万的书法产业。
张改琴介绍,国家文化部很重视文化发展,自从提出创建“书法名城(之乡)”以来,重视和学习书法的人、展览和相关活动越来越多,水平也大有提高。
“很多外国人都会来中国学习书法,并参加当地的培训班和各种展览,表现出了对书法的各种热爱和执着”。张改琴说。(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拓展阅读:
乐都区是青海省海东市辖区,全省主要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区,并素有“文化区”之称,区府驻地碾伯镇。乐都区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东北接甘肃省,东接民和县,西连平安县,南临化隆县,北与互助县毗邻,东西宽64公里,南北长76公里,区域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86万亩。全区海拔1850米至448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为6.9℃,年平均降雨量为335.4毫米,无霜期144天。兰青铁路和高速公路横穿而过,区城西距省会西宁市63公里,距西宁曹家堡机场36公里,东距兰州市168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全区辖7镇12乡,354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2010年全区总人口28.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99万人,是一个汉、藏、蒙、回、土等多民族聚居地区。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人口28.82万(2010年),354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回族等。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辖7镇12乡(其中3个民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及其两侧山地,南北高中间低,地貌以河谷沟谷地和中、低山丘陵为主,湟水河由西向东流经 境中。为内陆半干旱性气候年均温6.9℃,年均降水量335.4毫米。境内野生动物有鹿、麝、岩羊、白唇鹿、山鸡、雪鸡等。野生药用植物有党参、贝母、茯苓、黄芪、冬虫夏草等。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铅、锌、锡、硅石等,黄金、铁、铬、铜也有相当储量。非金属矿藏有石膏、白云石、红柱石、石墨、石灰石、大理石、玉石等,储量丰富,开采价值高。工业以冶金,机械、建材、卷烟、化工饮食等行业为重点, 产品多达200多种,其中有10多个产品荣获省、部和国家名优产品称号。农业以小麦、碗豆、油籽种植为主,副食品以生猪、小尾寒羊、波尔山羊、禽蛋为多。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区乡公路畅通,区府驻地距西宁机场35公里。全区有完全中学7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农业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区属医院2个,各乡、镇均有卫生院(所)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声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浏览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和本网站无任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