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孔子俨然成了影视市场的“新宠”。电影版《孔子》未播先热,佛山电视台投拍的电视剧版《孔子》只在拍摄中便赚足了眼球,湖南卫视组拍的电视剧《孔子春秋》也备受关注。此外,舞剧版《孔子》已在山东曲阜上演,多部门联合制作的动画版《孔子》则正在央视热播。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对外宣告着同一个目标:“还原”孔子的一生。没有哪一位古人或今人的生平,近几年来如此为影视界关注。在这样一片热闹中,孔子俨然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影视明星。
在近几年兴起的所谓“国学热”的大背景下,“孔子热”显然只是这种大背景的冰山一角。借着这股“国学热”的东风,作为当仁不让的中华传统文化第一人的孔子成为“热点”似乎也是理所当然。从某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到电影《孔子》的拍摄,孔子经历了一个从殿堂、书斋、学院走向平民、社会、大众再走向娱乐、商业的过程。说它是后现代式的“解构”也罢,说它是国学、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化也好,一个事实是,孔子离文化越来越远,而离娱乐、商业越来越近。娱乐、商业自然有其规则,所以绯闻可以了,穿越也出现了,时尚的、能赚眼球的元素一个都不能少,而有没有尊重历史、违反“常识”倒不是那么重要了。可以想见,这样的“孔子热”与文化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了,只是一个娱乐事件或娱乐现象,遑论所谓传承经典、“还原”孔子的一生这些宏大的题旨。
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化”浪潮也从另一个角度更有力地助推了“孔子热”。就这一点来说,“孔子热”与近日引起各界广泛争议的“ 安阳曹操墓真假辨”实际上都是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运作模式的产物。当然,这样的模式也无可厚非,但是经济与利益的强势作用往往会使文化、真相成为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需要警惕的是,文化被经济遮蔽、取代,而真相也被利益扭曲。
娱乐化的“孔子热”是非对错殊难说清楚,高居庙堂、经典化的、为万世师的孔子形象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无法完全接受的。传统文化也好、孔子也好,势必要以一种新的面貌成为我们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只是,传统文化新的内涵阐释与范式创设是一个严肃而复杂的课题,作为一个娱乐现象的“孔子热” 显然不可能担当起这样的使命。笔者希望,真实的孔子不要为娱乐化的“孔子热”中所塑造的千奇百怪的孔子形象所取代,真实的历史也不要为“戏说”所遮蔽。这样,当喧嚣过后、浮华散去,真正的文化才有可能显现出来,真实的孔子也才可能被“还原”。
梁漏然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