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下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漆器》讲座在南京图书馆举行,相关展览也同时举行。
在讲座中记者了解到,扬州漆器源于战国,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达到历史上的顶盛时期,当时的扬州号称是全国漆器生产制作中心,作坊林立,各种工艺技法有了长足的发展。
清代后期,社会经济衰败,扬州漆器生产萧条,抗战期间,扬州漆器作坊仅剩6个,每家不到5人,他们在风雨飘摇中苦度光阴。
1953年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工艺美术有丰厚的传统,要赶快抢救,否则人亡艺绝。” 后成立了扬州漆器生产合作小组,现在已发展成扬州漆器厂。
讲座中,三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如柏、池家俊、张来喜接受现场提问。有观众问:“漆器会不会掉色?”
张来喜一拍桌子:“你拿自来水冲,拿肥皂水泡,拿刷子刷,刷坏我负责!”
72岁高龄的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赵如柏,在被问及为什么现在富人乐衷收藏传统工艺品时这样解释:“首先,这些工艺品用料很珍贵,越来越少,最重要的是它的技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可以说,这些工艺品买到手里就已经开始升值了。”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一件价值120万的古金丝楠木边框纯雕漆《山水》屏风,在髹涂了近400层的漆面上运用各种刀法雕刻而成,光泽丰润细腻,造型古朴别致。
由高级工艺美术师吕永林设计、技师范蓉蓉精心制作的点螺漆器作品《明月下广陵》台屏,螺片从不同角度看会显现不一样的颜色。
扬州漆器厂副厂长韩平曜告诉记者,这项点螺工艺是将深海夜光螺等材料的薄片,一点点地点植于漆面而成,最薄的薄片只有人的头发丝三分之一的厚度,可称之为薄如蝉翼、细若秋毫。1978年,这项技艺在失传200多年后,被漆器厂工艺师重新研制出来,现在是国家级保密工艺。
在现场,一块1.5米长、1米高的巨型古金丝楠雕刻《仿古山水》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它的雕工流畅细腻,周身还散发着金黄色的光泽和淡淡的幽香。
作者赵如柏告诉记者,古金丝楠木是楠木在地下埋藏上千年、经过复杂的地质变化与成分替代过程形成的一种特殊材质。这种材质不腐不蛀,打磨后,会呈现出金黄色的纹理,故称古金丝楠木。
据记者了解,《仿古山水》是赵如柏的代表作,所用的古金丝楠木料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上金丝楠木专用于皇家宫殿,民间如有人擅自使用,会因逾越礼制而获重罪。
韩平曜告诉记者,前些年很多商人在扬州漆器厂都看中了它,但当时的扬州市长就是不同意卖出,称:“给多少钱都不卖,除非你们漆器厂可以原样再复制一个!”
本报记者 韦晔 实习生 王琦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