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志学先生(左)和冯大中在一起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讯:(本网专稿)2013年3月29日,我国著名画家冯大中先生在相关人员陪同下参观游览了位于黄山风景区脚下的“黄山于志学艺术园”。冯大中一行到达艺术园时,恰逢于志学先生刚从合肥开会后回到艺术园,两位老朋友相见,倍感亲热。于志学先生兴致勃勃地引领冯大中一行对艺术园全貌进行了参观游览。参观结束后,于先生和冯先生在艺术园欣然合影留念。

于志学先生陪同冯大中参观艺术园

冯大中在艺术园现场题字-《冰雪魂》
黄山于志学艺术园,是由我国著名画家、中国冰雪画派创始人于志学先生个人投资兴建的。园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黄山风景区北大门,艺术园大门外的公路也是游客从北大门登黄山的必经之路。艺术园的建设目前已接近尾声,园区内的每个细节,无不凝聚着于志学先生的心血和智慧。

绿树掩映中的黄山于志学艺术园办公展示主楼
这里风光秀美,黄山脚下的蒲溪河从艺术园门前流过,艺术园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于2004年7月6日奠基开建。
黄山于志学艺术园由冷逸宫、画圣廊、钟鼓楼及辅助结构等五部分组成。其中冷逸宫为主体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为典型徽派建筑的三层结构楼。一层为展览大厅,二层为艺术交流中心和资料室,三层为画家创作室。画圣廊为双向回曲式风格,总长度200余米,拟建成中国历史著名二十位画圣雕塑群像。钟鼓楼建筑面积160平方米。辅助建筑面积为300米。
专门为接待中外书画艺术家而建的“黄山北斗酒店”
黄山作为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象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黄山是中国山水画家崇尚自然、畅神卧游的心灵栖息地,她的吞吐自然万物的气度为中国画家提供了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精神的空间。历代画家都曾着力表现过黄山,渐江得“黄山之质”;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但都是表现黄山的春、夏、秋,黄山的冬景没有表现。于志学在黄山脚下兴建艺术园,表明了他对雄伟壮丽的黄山和徽州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对“冷文化”执着探索的精神,他要填补历史的空白,把黄山冬季的壮丽用传统中国画展现出来,以不愧为大自然恩惠给华夏儿女的这块瑰宝。表现黄山是于志学晚年艺术追求的新目标,黄山于志学艺术园将和座落在哈尔滨太阳岛上的于志学美术馆一样,成为冰雪艺术永恒的殿堂。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部坐落其间
相关链接:
于志学简介
于志学,冰雪山水画创始人,祖籍山东文登大水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专家工作室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专家工作室导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黑龙江省美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画院荣誉院长、黑龙江省国画会会长,冰雪画艺术研究会会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第六届中国美协理事。五十年来,于志学以“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的艺术宗旨、以天、地 、人的 “三元绘画”为目标进行不懈的艺术实践。他创造的冰雪山水画,以其特有的原创性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技法,表现了“冷逸之美”的冰雪美学核心思想,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对象由山、水、云、树拓展到山、水、云、树、冰雪,创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他创作的人物和小品画,体现了中国画的书卷气和笔墨气韵,彰显出时代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传统笔墨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风范。在中国画绘画理论上,提出“墨有韵、白有光”的中国水墨画审美内涵、“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的美学观点和“中国美术进入新传统主义时代”的学术主张以及二十一世纪人类新型的审美标准“智邃远”和 “冷文化”等学术思想和概念。1979年作品《塞外曲》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1983年被英国伦敦国际出版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1987年获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授予的金钥匙奖牌和终生荣誉勋章;1990年作品《杳古清魂》获美国首届国际艺术大赛绘画类一等奖;
冯大中简介
冯大中 生于1949年,祖籍辽宁省盖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笔画会理事、北京唐风美术馆特约画家,本溪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画院副教授。自幼喜绘画,初中时拜美术教师李笑如学习画虎,经多年刻苦研习,终成画虎名家。1984年与宋雨桂合作《苏醒》,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另有多幅作品在国际国内参展并荣获重要奖项。多次在日本举办个人画展。有十八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著作有荣宝斋出版《宋雨桂冯大中作品》,日本出版《冯大中写真集》,香港出版《冯大中画集》等。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