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冰雪画派群星闪烁白俄罗斯
――写在“中国冰雪画展”在白俄罗斯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展出之际
卢平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白俄罗斯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冰雪画展”将于2006年9月21日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白俄罗斯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拉开帷幕,进行为期两周的展览。来自全国各地四十三位冰雪画派画家的五十四幅作品参加了这次白俄罗斯首届大型对华文化展览活动。借此之际,回顾冰雪画派二十余年发展变化的脉络和轨迹,探讨画家们探索艺术语言的方式、形态和特点,无论对冰雪画派自身还是对当下活跃于中国画坛的画派研究,都将是有学术意义的一个文本。
冰雪画派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诞生的,是由东北画家于志学首创冰雪山水画新画种之后,因其所具有的造型语言独特性和全新的审美价值所激起的黑土地美术家共鸣,产生了大批追随者而逐渐形成的一支画派群体。历经二十余年,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冰雪画派在领军人于志学带领下,紧紧把握住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提升冰雪美学的文化内涵,在实践上以每年举办一次冰雪画派展览的频度,扩大了冰雪画派的外延。现冰雪画派成员已从黑龙江播散到东北和中国,正以前进的步伐挺进在国内画派的行列之中。
一、 从表现自然景观到人文理念的文化关怀
冰雪画派诞生在黑龙江,与其黑土地独特的历史渊源、地域环境和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历史和自然条件局限,黑龙江自古以少数民族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近现代以来又接受着外来文化和殖民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传统汉文化积淀较为薄弱。新中国成立后,以于志学为代表的塞外艺术家区域意识觉醒,在黑土地域文化与中外艺术的启蒙下,创造了具有独立崭新艺术语言的冰雪山水画,并成立了冰雪画艺术研究会,冰雪画派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冰雪山水画是冲破千年来传统雪景画样式的新画种,是在探索、总结地貌特征和物象结构中获取、再提炼成适合中国画笔墨表现规律的结构符号的新语言,是师造化的结晶。冰雪山水画的探索过程是先由画大自然冰雪物象最简单的折枝开始,由一折枝发展到一整树,由一棵树扩展到一片林;由没有创造出表现雪山的语言而描绘缓慢的平原,再由平原逐渐演变到丘陵和起伏的山岗;最后过渡到雪山冰川,由孤山再到群峰。正如于志学总结的那样:“法在哪?法在自然中”,所以于志学早期走上了写实主义道路是他艺术风格的必然选择。
因此,在八十年代冰雪画派成立初期,表现自然成为画派整体上的艺术风格,画派成员的创作面貌大都以追随于志学冰雪山水画的图式为主,具有形式新、风格异的特点。如周尊城的《森林之口》、《秋雪》、《冰河雪谷》,王立民的《塞北秋声》、《三月雪》,周尊圣的《故乡清梦》、《丰年》、《塞北冬韵》,管强的《故土》,吴耀伟的《红花柳》,姜恩莉的《冰明水静》、《遥远的山村》、《雪林初醒》,吴国言的《年午夜》、《啊!北僵》,韩辅天的《晨声》、《冬趣》等等。但这时画派整体上的创作思维还没有打破对自然观察的局限,仅从揭示冰雪自然美的朴素情感出发,缺乏对冰雪物象重新组合、对冰雪语言提纯后呈现出中国画精神与意境的认识,传统笔墨技艺还较薄弱,因而限制了冰雪画派整体的艺术水准及风格个性的发展。
进入八十年代后期以后,于志学开始摆脱自然主义倾向影响,追求具有象征意义和精致技术的具象风格,由物象向意象符号转化。这种艺术取向渐渐影响了冰雪画派。大家意识到艺术不断创新的重要,要与导师拉开距离,不能停留在对自然物象的表现上,要以更深化的笔墨语言来传递艺术思想。为此于志学积极鼓励大家走出封闭边远的黑龙江,到北京各大艺术院校学习,增加艺术修养,锤炼绘画技术。为此画派众多画家如周尊城、周尊圣、杨东平、姜恩莉、韩辅天、吴国言、吕大为、陈国义、姚厚武等人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及中国画研究院进修深造。随着画家们视野的开阔,逐渐意识到中国画在应对当前的社会变革中,既要保持住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又要使艺术最终回到全人类大文化层面上。因此画派成员的创作面貌开始发生了变化,在自我探索和追求个人风格基础上,在表现自然状貌的同时,增加了作品的人文内涵。
副会长吴国言是祖国最北边陲黑河的画家,现任黑河市文联主席,他在创作中把哲学理念融入其中。他生活在中俄两国界江的黑龙江边,经常目睹冬日冰雪的伟力和壮烈,无论大江怎样气势雄壮、波涛万里,最后都要在冰雪的威力下慑服。在他表现黑龙江冰排的一系列作品中,境界起点很高,表现了冰河初开的浑茫气象,把大自然江河的变化和崇高的美学追求融合在一起。在《飞起千堆雪》、《冰浪激天》、《远东秋色》、《龙江五月旌旗帆》等作品中,他把冰雪画语言提炼出最具特色的黑龙江开江、封江的绘画符号,把深刻的哲理潜藏于自然物象之中,以极具张力的结构把晶莹剔透的冰排赋予了一种震撼的力量,展示了作品内涵的深邃。
王维华是吉林冰雪画会的会长,这位出生于长春的画家,深受书香门第的家庭熏陶,自幼“热爱长白山的雪、喜欢松花江的冰”。他以长白山为母题,用20多年时间研究、探索。由于他注重艺术修养,他的作品多在意、气、趣、格上下功夫。在《月上长白雪林间》和《寒林吟晓》等作品中,他对冰雪画语言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他对低矮杂树的处理。传统的冰雪山水画中“雪松”,是于志学使用独创的“倒锋用笔”形成的冰雪画经典语言符号,难以超越,王维华刻意避开了导师的样式,他全部使用传统的中锋用笔和冰雪画的技法,利用黑白对比、渲染、穿插、西画的明暗处理等手段,以清晰的笔痕表现了各种茂密的杂树被大雪覆盖、雾凇挂满枝头的效果。如果说于志学的“雪松”充分表现出雪松落雪后的优美状貌,富有一种清逸、雅静之美,王维华的杂树则有一种刚直、桀傲不逊的超拔之美。他的水墨语言既能体现当代意识,又具有冰雪水墨语言的独特性
吕鸿图作为一位军旅画家,在冰雪山水画探索上也走过多年的路程。他勤于动脑,善于推敲,在传统冰雪山水画基础上,又衍生出背面矾水积墨、正面清水淡墨、皱纸雪皴等表现冰雪山水的新方法,他深知绘画语言的不断更新、变化和建立,是中国画千百年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他的《雪原人家》,强化了于志学表现融化的冰和雪屋积雪的“重叠法”,创造了冰雪山水画矾水淡墨干笔破锋的方法,再结合传统中国画积墨的方法进行层层积染而成。这些方法既保持了冰雪画水痕线的特点,又传承了传统积墨的厚重,同时又体现了“雪”的洁白明丽特征。他还将现代水墨的“皱纸法”融进冰雪画的创作,利用“皱纸雪皴法”,增强了原有“雪皴法”的画面厚度和空间感。由于“皱纸法”的肌理作用以及采用的淡墨多次皴染弱化了物象的形似,使画面具有一种模糊朦胧的意境。
经常从民俗学和民间谚语中提取创作题材是画家王玉岩的独到之处,他的作品往往取自民间谚语,他能娴熟地驾驭传统留白和冰雪画的语言,各取所需,游刃有余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残雪,是他喜画的主题,在他看来,被大雪覆盖了一冬之后遗留的残雪很富有中国画诗化的意境。“残”已不代表的美的缺陷,而是美的一种形式,表现残雪可以赋予作品一种独到的哲学意味。在《又是一年寒风尽》、《大雪小雪又一年》和《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等作品中,他通过使用传统留白和冰雪画用矾水技法,突出了春天残雪的美丽和耀眼。近年来,他着力在冰雪画技法上下功夫,用心研究矾水与淡墨、重墨之间的渗透关系,寻找最适合表现物象的浓淡比例,以达到最大发挥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和冰雪画技法的结合点,吸收西方绘画和现代水墨的某些因素,使片片残雪虚虚实实、朦朦胧胧,丰富了冰雪画的艺术语汇。
在冰雪画派画家中,最擅长反映东北民俗风情非画家张家纯莫属。这位原黑龙江省望奎县文化馆馆长,在东北画了几十年的画。长年对民俗文化的探索,已化成他精神升华的生命的过程,深入进他的骨髓,他是真正从文化关怀、自身感受和艺术经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从事自己的冰雪民俗题材创作,因而东北民俗风情自然而然涌入他的画面,为冰雪画派带出别开生面、具有人文关怀的画风。
张家纯曾谈起他“多次到南方看山看水看景,但画起来总感觉生活体验不够,不踏实,没有底气”,因为他生命的全部印记都是浓烈鲜活的黑土风和雄浑浩瀚的冰雪情。在他一系列作品《老伙伴》、《家在东北》、《回娘家》、《抽冰尜》等,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鼻而来,你可以尽情呼吸他作品中冰雪世界的宁静和边地文化的野味。他的作品证明文化不是起源于某种理念,而是源于自然和生活。在全球呼声越来越高的经济一体化今天,地域文化仍有着中心文化不可替代的文化独立性和文化多样性。人文理念的进入,使冰雪画派在原有“冷逸之美”的审美核心基础上提升了新的人文审美内涵。
值得一提的还有管强、陈宇飞、徐居国、李振东张立翔、王昌、颜岩、吴鸿鹏、赵立斌、高成山、张财儒等人,他们将过去单纯描绘雪团、冰块、雪松、河流等自然物象语言,逐渐演化成各自的象征符号,借这些符号或标识的感性形状进行意象组合,传达更为深广的思想内涵。
管强的作品有明显的现代形式构成,他把原有的客观冰雪图式进行了主观的重新组合,将传统冰雪结构变成了冰山之间的叠加,在自己建立的符号化形式中,追求一种宇宙意识和超现实的精神性。陈宇飞是冰雪画派的后起之秀,这位北安市美协主席,近年来在冰雪画创作中不断寻求精湛的冰雪语言,有着突飞猛进的起色。他善于表现冰雪世界的白桦林,他清晰地了解白桦林的一切,如同伟大的俄罗斯画家希什金对俄罗斯原始大森林了如指掌一样。他的白桦林以冰雪画技法吸收形、色因素的任意发挥,高于自然和生活,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身为黑龙江肇东冰雪画院院长的徐居国和黑河画家李振东在冰雪画语言探索上也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他们认为水墨作为一种语言方式和语言形态,对推动冰雪画派前进和发展具有关键意义,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前者在矾墨的结合上探索微观的表现手段,完全打破了形的界限化为符号,凸显水墨语言,后者在强化、夸大冰雪物象结构上寻找象征性符号,产生出“冰雪水墨”的效果。(“冰雪水墨”是笔者提出的新概念,意为以冰雪画技法产生出的水墨效应)。张立翔的作品在追求形式感同时,展现北方风情,力求体现自己的文化观念,并在水墨语言与个人观念相关性之间倘佯,在对冰雪物象符号的简化与消解的追求中,描绘非水墨所不能实现的形态。王昌、颜岩、吴鸿鹏、张财儒的作品在对冰雪意象符号追求中,改变了冰雪符号原来的代码,把物象符号变形或虚化,在冰雪水墨中做文章,丰富了冰雪语言和图式,使冰雪水墨特性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二、 冰雪绘画题材的延展及走向
从1993年起,于志学解决了表现雪山的冰雪语言和技法后,开始了“三极绘画”,不仅扩大了原有的创作范围,使冰雪语言从微观走向宏观,还是他超时空宇宙观的一种反映,开阔和深邃了冰雪水墨的意象空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他不断寻找新艺术生长点,从表现塞北风情的《正月》、《魂系雪乡》、《春融》到描述中原地区的《不滞潭》、《重光门》、《孔庙钟楼》;从表现江南的《秦淮人家》、《润无声》、《圣灵之光》到反映台湾地貌的《野柳公园》、《太鲁阁大峡谷》;从北国兴安岭的《雪漫兴安》、《密林深处》到《黄山雪韵图》、《黄山雪月图》;从《北极》、《珠峰颂》画到《南极风光》、《中国您好》;直到冲出国门的《北欧风情》、《圣殿祈祷》……。他有意缩减了客体构成向意象造型靠近,以不同于北方原生态的冰雪水墨,追求中国画的书写性和主观性,使意象符号的美感和笔墨气韵得到了更大发挥,营造了独特美感韵致的冰雪山水新境界。
与此同时,在九十年代初,于志学为画派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目标,他结合各地区冰雪画派成员的创作情况,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分工,如冰雪人物、冰雪花鸟、冰雪田园和冰雪都市风情等,并身体力行,去基层讲学、办学习班,带领弟子搞巡回展,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在思想予以提高认识,开阔思路。
在冰雪画派发展史上,冰雪画会常务会长周尊城做出了突出贡献。1983年,他率先将黑龙江林口地区喜爱冰雪画的美术工作者调动起来,成立了黑龙江林口冰雪画会,积极推广冰雪画技法,并在拓展冰雪画题材上做出了表率。他对冰雪水墨的发展体现在他对冰雪人物的表现上。作为于志学的入室弟子和冰雪画派最早期的创作骨干,他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我立志要在老师创始的冰雪画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独辟蹊径、寻求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域和表现形式,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给冰雪画派带来生机与活力。”
在表现冰雪人物时,如何在冰雪、水墨、水墨这三个要素中将冰雪语言融会贯通、和谐呼应,是他面对的最大难题。他跟随于志学时间最长,深谙矾水水痕线是冰雪画的生命线,在表现冰雪人物中,他紧紧抓住水痕线进行人物造型,采用“勾矾填色法”、“矾骨拓印法”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画面的黑白对比,达到了与传统水墨人物截然不同的全新画法和全新面貌。由于这种形式和传统人物画形式反差较大,使他获得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开创了以冰雪水墨表现人物造型的新语言,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尤其是他在应用冰雪画技法表现人物的同时,其耀眼的线条和冰清玉洁的效果,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佐证了于志学关于中国画用光的学术主张,为“中国画在用笔、用墨之外存在“用光”这一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的学术论点,提供了新的依据。
姜恩莉是冰雪画派的优秀女画家,也是于志学早期入室弟子之一。她开始主要学习于志学表现北国大兴安岭的冰雪山水画,经过一段时间后,按照于志学对画派成员的分工,她着重表现城市风光题材。因为她自幼生长在哈尔滨,从19世纪以后由于大批俄侨移民的涌入,使这座北方名城充满了欧罗巴的优雅和韵味。城市风光题材使她找到了既能和老师拉开距离又能用冰雪语言表现对象的切入点。
有着一点俄罗斯血统的姜恩莉,美丽大方,但画起画来却十分投入和忘我。当初为了学习冰雪画险些葬送在冰城冬季镜面般路面的车轮下。她经常“在雪后的早晨观察晨曦中、冰河下涌动的潺潺流水,体味黄昏后笼照在晚霞余辉中的古老教堂”,松花江两岸错落有致的俄式小木屋,更是她流连忘返的去处。冰雪城市风光题材,无参照的绘画技法范本,她在冰雪语言基础上大量吸收版画和水彩画等多种绘画语言,采用彩破墨,墨溶色和西洋风景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尝试,把西洋画中的色彩结合中国画的笔墨有机地融入冰雪肌理之中,以中西融汇的表现手段再现了冰雪城市风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境,形成了冰雪画派都市绘画的独特样式。
丁富华是皇城脚下的冰雪画家,他早期也是冰雪画样式的追随者,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开始追求意境、内涵和形式融汇一体的抽象语言,打通不为题材、形式和风格所限并体现自身学术追求的艺术形式。因而他把目光放到了宇宙和太空,当属冰雪画派的前卫画家。他在其作品中使用了抽象语言,既没有丧失冰雪水墨的自身价值异化为其它语言形态,又超越了通常冰雪语言所能达到的感知境地,建立了冰雪语言和抽象形式之间新的联系。在他的《俯瞰贝加尔湖》、《沙漠和绿洲》、《如此地球》和《美丽的贝加尔湖》系列作品中,他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洞察大自然,脱离了自然中有形的物象,神秘的宇宙风景成为他精神的栖息地、成为他无所顾忌倾洒笔墨兴致的对象。丁富华的抽象冰雪画,以其一定的深度和个性,提前实施了于志学“冰雪画最后要走向抽象的”终极理想,丰富了以往冰雪画的表现手段和视觉形态。他的探索证明即使在冰雪水墨语言领域中还有极大的可供探索的空间,为冰雪画派今后深化水墨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在冰雪画题材的拓展上,还有画家吕大为、陈国义、高翔、张树良、周兆天、武世珍、张文如、薛长杰、韩辅天和王建忠、王维华、张宝如等人在冰雪花鸟语言和姜荣慧在冰雪人物上的探索。吕大为的冰雪花鸟,在承传工笔画基础上添加冰雪水墨,追求新的笔墨情趣、韵味以及形式,以花鸟的形、色、声、象体现人的主观精神的客观化;陈国义在冰雪花鸟探索中寻求与北方自然和生活的结合点,追求自然与精神境界的谋合;高翔的冰雪花鸟打破了惯有的空间关系,巧妙的构思与和谐的色彩,表现了冰雪花鸟天人合谐的美,主客观俱化的美和心物合一的美;张树良的墨竹花鸟,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抒发和表达了冰雪花鸟借物抒怀,寄情言志的审美取向和美学品格;周兆天的花鸟,运用了冰雪水墨和其它调剂,增强了的肌理效果,产生了新的笔墨情趣,抒写自己的情意志趣和心境;武世珍的花鸟画,整个画面打破了物体形的界限,以一种关注自然的新角度画出了冬季山花果实的体块,把冰、气、雾、树、果实全部揉和在一起形成的半抽象和变形语言,为冰雪艺术表现力获得了无止境的自由空间。
……
冰雪绘画题材的延展仍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正如吉林通化冰雪画会会长、著名学者王纯信所说的那样:“拓展冰雪绘画的题材是冰雪画派发展的必然走向,还有广阔的天地,如民俗题材将跻身于冰雪山水画,将关东大地的生产习俗、节令习俗,建筑习俗等与冰画山水相融合,别开生面;神话题材将为冰雪绘画披上神秘面纱,如满族的始祖传说、长白山人参故事、萨满神话等都将在冰雪环境中展现;历史人物将是冰雪绘画的重要内容,如努尔哈赤的传说、东北抗联故事、狩猎故事、木把故事,甚至是关东响马的故事,冰雪绘画将是他们活动的舞台;千古诗人吟诵冰雪的诗词绝唱与冰雪绘画相结合将为其增辉……”。
相信在未来的冰雪画派创作中,定会涌现出不断开拓进取者,为冰雪绘画的内涵和题材延展再添精彩之笔。
三、 从黑土地域播散到华夏各地
从历史来看,以地域命名的画派不少,但冰雪画派与一般的地域画派不同,它的题材本身涵盖广泛,辐射全球,因而为冰雪画派冲出地域性局限创造了先决的条件。
在冰雪艺术魅力的感召下,大江南北不断涌现出冰雪画家的身影。虽然均取材冰雪,但各地区存在的不同差异的自然冰雪景观,使他们意识到冰雪艺术的巨大潜力和价值,他们从寻找本地区生活和自然特色中发现素材和汲取创作灵感,进行着由地域不同、心境和感受皆不同的符合本地域自然文化生态的冰雪水墨语言和个人风格的创造。
王钧兵、这位在新疆天山脚下生活近40年的新疆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是冰雪画派的佼佼者。西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给了他奇特的艺术灵感,他以表现闻名天下的天山和阿尔泰山著名。雪岭冰川,高耸山峰、莽莽雪岭深深吸引和震撼着他,使他总是在面对苍茫雪山时地沉浸在沧桑的历史情怀中。他以诗一样的冰雪语言表现了冰山、雪岭、驼队,以诗一般的意境凸现出粗犷、神奇、博大的新疆地域特色。由于他早年曾从事版画创作,吸收了版画黑白强烈的对比手法,在冰雪水墨的探索之旅上有独树一帜的创造。他的用矾成熟而巧妙,取之所长,弃之所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其中的背后,是他真正把握了冰雪语言的精髓――“冰雪山水画产生的冰雪丰富质感,是中国画其它技法不能达到的,但又不是简单的制作”,加之他有较高的传统绘画修养,才能在冰雪水墨中灵活体现中国画用笔、用墨之妙。他的作品是人的坚韧与冰峰之美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佳作。
福建省画院画家杨东平,是出身南国的冰雪画家,因十三岁时被发表在《诗刊》上于志学冰雪山水画所吸引,在北国冰城军校学习期间,遂与冰雪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笔下的冰雪有着明显的婉约、清逸、细腻、恬淡、雅静的南方风格,与浓烈、粗犷、超拔、雄浑、奇伟的北方冰雪风格截然不同。他在《一江春水》、《晓色初动》、《庄严寺瑞雪》等作品中,把自己无穷的感知和诗情联系在一起,围绕着表现自然和表达精神的一致性的形式语言目标,产生了江南冰雪的新图式。他的冰雪山水多由静态的山和动态的水组成,没有固定的视点,但仿佛有无数亮点在画面中跳跃,意境深远,有超时空的梦幻感。他的作品是南方人的性格与心理痕迹和北方绘画的特点进行结合所建立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独立的语言状态,正如生物学上的远亲繁殖一样,产生的多是优秀的子代。
广东的职业画家李庆忠原是外国语学院的高材生,受到冰雪画艺术的强大吸引,离开了待遇优厚的专业改行从事了绘画生涯。近年来,他在冰雪水墨语言探索之路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以他用冰雪语言表现佛教题材的新尝试《雪霄白马寺》为例。在如何深化冰雪画文化内涵、用冰雪语言表现寺院的庄严与肃穆课题中,他总结出“构图形式规律、色彩形式规律和黑白形式规律”的“三原则”。其中尤以表现南方高大状貌的柏树,是他冰雪语言的新发展。他以矾水加谈墨、浓墨、重墨、焦墨和宿墨的多次应用,在冰雪画“重叠法”基础上逐次擦染而成。他画的柏树繁而不华,既有体积感又有厚重感,还有冰雪的灵透感。不仅与传统的柏树有很大区别,还没有失去冰雪水墨的特质,也没有影响树干扭转曲折的形态效果。同时他也极好表现出柏树层次感中的冰雪亮度,这一亮度即是中国画的用光,完全可以与西画用光相媲美。
由于工作关系,李庆忠对日本风情十分熟悉,经过十多年的磨炼,他终于找到用冰雪语言的“雪皴法”解决表现异国风情的技术问题。《晴雪》是一幅表现日本奈良法隆寺的雪后美景。他结合日本风光的特点,以色彩为重点,以写实手法描绘法隆寺的建筑,以写意的手法表现周围的景物和人物,虚实结合,辅以浓而非艳的谐和色彩,给人一种置身于梦幻扶桑国的亲切感受,尤其是池中围成绿色草坪的石块,冰雪语言使用得极为智慧和贴切,展示出冰雪水墨有着无限表现空间的前景。
冰雪画派地域的拓展,反映出画派的积累逐渐深厚,是画派具有发展后劲的充分体现。
四、从冰雪画派传统到风格多样
冰雪画派初期,成员们无一例外应用冰雪画的传统方法,随着整个视觉形态的艺术样式前所未有地丰富,传统雪景画作者进入画派的行列,打破了原来以冰雪画技法为本位的界限,在当下新的文化条件下冰雪画派实现了新的融合和交叉,为画派在新世纪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其中汤宽义、王伟平、吴喜全、向东、宫晓光、赵玉泉、赵广仁、曲磊、刘正波等人的作品,形成了冰雪画派的异军突起之势,其中以来自辽宁的汤宽义最引人注目。
汤宽义,因姓氏傍水,因此生来喜水近雪。他表现的雪,不是崇山峻岭、大山大河和激流瀑布,而是低矮平缓的短崖长坡,是关东丘陵的溪雪。在他看来,这一切虽然没有大山大水的雄伟与崇高,却是令人宁静、免于喧嚣和浮躁的世外桃园,在这里可以得到心灵的净化,给人以依恋和抚慰。因此,在他参加工作的20余年时间,总是利用教学之余,出没于北方无名矮山和沟里人家,师苍天之造化,得冰雪之心源。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创作出数百幅作品,有近百幅画作被国内外友人收藏。
汤宽义淡泊名利,但在作品中却以不断追寻意境深远和诗意为目标。由于年轻时苦心摹习传统绘画,练就了他中国画笔墨技法的坚实功底,深厚的文学修养,不仅使他记下了一首首感赋诗篇和一篇篇日记、随感,也使他的作品充满着诗情画意。他经常直接面对实景写生,通过感觉自然物象来寻找语言的突破。“他笔下的冬雪、春雪、晨雪、暮雪、初雪、残雪、小雪、大雪,无不精心构思,用笔巧妙。”他的冰雪画,“没有照抄古人的雪景技法,而是运用他自己独创的“皴雪法”画雪、皴山、皴石、皴村、皴屋,他画雪,见雪不见笔,雪韵传神。特别是他用自己独创的“皴雪法”,画被残雪支离的草坡和被行人踏破积雪的小路、山径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二十年前,领军人于志学把冰雪田园的重任放在了肇东冰雪画会的肩上,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理想没有得以实现。一千多年前的王维,以其意境深远的田园诗和独具魅力的雪景画高标于世,今日汤宽义的品性、气质、修养以及他的冰雪画境界,为冰雪画派的田园诗风格的创立带来了新的希望。
……
此次在白俄罗斯展出的五十四幅作品,是中国冰雪画派的新作,反映出冰雪画派雄健的文化气质和开拓的进取精神,与冰雪画派近年的第二届、第三届作品展相比,大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见”之感。
冰雪大自然是全人类的财富,冰雪艺术讴歌了全球大自然风光,冰雪是永恒的,冰雪艺术的精神也是永恒的。相信“中国冰雪画展”定会激起酷爱北国大自然并与俄罗斯大地西伯利亚有着天然冰雪因缘的俄罗斯民族产生相通的共鸣,为白俄罗斯人民带去中国冰雪画家诚挚的问候和祝福!
摘自《中国文化报》2006年8月31日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刊发1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