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安画派的提法,最初是在1961年秋,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的赵望云、石鲁、方济众、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等6位主要画家的作 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他们的作品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精神、雄浑厚重的气势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广大观众和美 术界的高度评价。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的座谈会上,被誉为长安画派。人民日报以《长安新画》为题发表了评论和画刊。接着,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支持下,他们 又去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巡回展出,深博赞誉。从此,在全国就有了“长安画派”。
长安画派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首先与它所处特殊地域的历史渊源密不可分。长安自古帝王都。在这块土地上,从古到今,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辉煌篇章。那 气势恢宏的秦陵兵马俑军阵,那无与伦比的茂陵石刻,那傲视四野的昭陵六骏,那彪炳青史、雄浑百代的大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王维、李思训、范宽等,都给长安 画派的创作构成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其二是丰 厚的传统 文化艺术与延安革命文艺的有机融合。早在延安时期,党中央在此领导了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此期间,也集聚和培育了一大批进步文人和 革命文艺工作者。被誉为“画坛闯将”的赵望云,在1942年移居西安,从西安赴河西走廊、敦煌一带写生,在重庆举办画展时受到郭沫若等人高度赞赏。此后方 济众、黄胄、徐庶之等画家作了他的入室弟子。此时的石鲁,已活跃在延安鲁艺、西北文艺工作团。全国解放后,陕西风云际会,英才荟萃。郑乃珖、叶访樵、蔡鹤 汀、蔡鹤洲、何海霞以及延安时期的刘蒙天、汪占菲、张明坦、李梓盛等画家云集西安,长安画坛风清气正,优势互补,美术创作空前活跃,为长安画派的形成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是新生活对艺术家的召唤。延 安文艺座 谈会之后,作为《讲话》发祥地的陕西作家艺术家,一直有深入生活的优良传统。上世纪50年代后期,陕西文学界有柳青、杜鹏程、王汶石坐镇,戏曲界有马健 翎、黄俊耀挂帅,美术界有赵望云、石鲁扛旗,一个深入生活、反映时代、振奋精神的文艺创作热潮在三秦大地兴起。此时的陕西美术工作者响亮地提出了“一手伸 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口号,纷纷奔赴陕西及西北各地,秦岭山区、关中农村、陕南陕北乃至天山脚下,无不留下陕西美术工作者的足迹。鲜活的生活、动人的 情景、独特的风土人情,给长安画派赋予了创作激情和灵感。
其四是强烈的创新意识。长安画派不仅强调传统功力和深入生活,而且特别强调创新意识,强调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强调要用诗意的景物和新颖的构思来描绘生 活,强调“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赵望云的《秦岭伐木》、《陕北之春》,石鲁的《转战陕北》、《枣园灯光》、《延河饮马》,方济众的《夜 渡》、《秋林麋鹿》,何海霞的《驯服黄河》、《宝成路上》,李梓盛的《工棚夜月》,康师尧的《秋意图》等作品无不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折射着时代的光 彩,充分展示了西北大地的质朴壮阔,给人一种奋发进取、赏心悦目之感。因而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长安画派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它诞生之日起就闪烁着独特耀眼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几十年来,三秦大地一大批画家纷纷继承和发扬长安画派“一手伸 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精神,一方面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大练基本功,一方面深入到生气勃勃的现实生活中去,搜集创作素材,点燃创作灵感, 美术创作高潮迭起,涌现出刘文西,崔振宽,杨晓阳,赵振川,王西京,苗重安,郭全忠,江文湛, 孙光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画家。在他们身 上,都不同程度闪现着长安画派精神的无限风采。以刘文西为例,他1958年从浙江美院毕业分配到西安美术学院任教50年来,先后40多次到陕北深入生活, 20多次和陕北老乡过大年,将有的人从6岁画到56岁,他在美术创作方面的成绩是世人皆知、有目共睹的。这次,在以投资、文化产业为主体的陕西佳和沃典实 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我们借助人民日报,选登长安画派的精品力作,承接前贤,开创未来。
星移斗转。当年长安画派的几位画家已经作古,可他们的创作激情、深入生活的态度及其创新精神对后人都有诸多启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和谐社会,在 陕西举省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西部强省的进程中,作为一个画家,就要像长安画派前辈那样,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紧跟时代,关注现实, 努力创新,服务人民。在潜心治学、继承传统、练就扎实基本功的同时,要一头扎进热火朝天的伟大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贴 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瑰丽画卷,为时代增光加彩!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