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山水画艺中术网讯 小鸟啁啾、柳树吐绿,“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平乐村,迎来了“何水法希望画院”简单而隆重的捐建仪式。擅画牡丹的何水法将以百万之资,在这里播下一粒艺术的种子,让农民牡丹画与1800亩的牡丹花一齐绽放春天。
“这个牡丹花绿色过于鲜艳,叶子侧锋也用得多了点,不够圆润”,作为当代花鸟画的领军人物,何水法对平乐村来说是老朋友了,3年时间来了5次,耐心指导,“再过一两个月,牡丹花开,可以天天去牡丹园写生,看牡丹花开花落,一天早中晚的变化和各种姿态,积累的这些鲜活素材可以用一年。”
希望画院的前世今生
洛阳有一个村,“人人绘牡丹”,这个村对何水法来说,一直有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去年4月,何水法在洛阳办画展时,又一次来到平乐村指导农民画牡丹。就在那时,捐助一个希望画院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而这也与美术报名家工作室组织的捐献“希望小学”等慈善倡导不谋而合。
“艺术教育与知识教育同样重要,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艺术教育普遍得不到保障,而这些农村地区往往还留存着中国艺术最为传统、最为朴素的那些方面,”由此,何水法希望通过美术报组织的活动,为保留民间艺术传统的平乐牡丹画村捐献一所“希望画院”。
接下来的时间里,何水法对平乐村牡丹画的经济价值与学术价值进行了调查评估,后来又多次为当地农民画家传授牡丹画技巧。
“去年,何老师在用色上面指点了一下,我的画有提高,价格也上去了,”40岁出头的郭俊霞画牡丹三四年,如今已改作牡丹画销售,业绩不错。“原来,我们妇女只能在家种小麦,干家务活,现在专业画画,看到自己的画能卖个好价钱,别提多开心了。”
在何水法及洛阳美协的共同推动下,这个小村庄的老老少少,有不少人放下锄头、拿起笔头。目前,平乐村专业画师已达800人,加上装裱、销售等相关从业人员,队伍更是达到了1300人之多,占到了全村村民总数的近一半。“今年,村民当中还走出了第三代画师,有27个孩子要考美院”,而平乐村作为牡丹画村的名声也已走出国门,远播东南亚、乌克兰等地。
画院设计几易其稿
自去年奠基仪式后,何水法的忘年交——曾为何水法设计“何水法美术馆”的浙江南方建筑设计院首席设计师王登悦,得知何水法的义举,也想为“何水法希望画院”捐献自己的智慧,免费为希望画院做设计。
2012年,王登悦先后2次赴洛阳,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历史遗存,寻找灵感,“表达建筑空间和牡丹之间各具特色的不同关系,赋予观赏牡丹有趣而特殊的多重视角,”“若干进庭院的巧妙串联,表达一种循序渐进的美感。”
2012年8月,希望画院首张概念图出炉。平乐村拿到这份概念图后,立即组成了8个人的设计团队,在概念图的基础上,全力以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建筑设计。
“结合何水法先生艺术上的要求,具体到立柱、钢筋等,我们在设计时都做了细化,”孟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永贵说。目前,设计图已完稿,正在征求意见中。
与此同步的是,平乐村南边1800亩的牡丹花基地已播下部分种子,还有几块地则正在拆迁,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全国最大的牡丹花基地。
何水法说,以后每年,他要跟全国的农民朋友一起到平乐村田间地头写生,把这里变成全国的牡丹花写生基地。
牡丹画初具产业规模
“原来,村里也有不少人爱打麻将,消遣时光。现在,你来看看,即便逢年过节,多数人都在赶着画画,劲头很足,”孟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永贵说,目前,村里还成立了专业的公司和文化销售队伍,2012年,平乐村创作牡丹画作品28万多幅,销售达5000万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还多。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在2012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以平乐村牡丹画乡为例提案上书《加强农村文化投入、促进平衡发展》,今日则在平乐村捐建“何水法希望画院”,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加强农村文化投入”的主张。
何水法说:“洛阳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极为完整的传统文化遗存。现今社会,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而文化相对不受重视,洛阳方面能够从自身特点出发,保护文化传统,发展文化产业,难能可贵。”
平乐村正是洛阳充分利用自身牡丹之乡的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极为成功的个案,这里孕育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希望。
“一幅画,一亩地”,平乐牡丹画村已形成规模效应,何水法又开始考虑起了如何让平乐模式在全中国推广。占有人口与土地最大比例的中国农村,非常需要在文化建设方面形成符合新形势的战略思维,来实现农村文化体系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责任编辑:方健红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