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中在广州举行的第十四届艺博会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参观、鉴宝。
李先生的藏品散布家中角落,融入生活当中。这个窗帘钩是民国时期西关人家的蚊帐挂钩,每个要200元。
客厅一角里养着金鱼的陶瓷鱼缸,是800元买回来的。
抱着家藏“宝贝”找专家鉴定的,绝大多数是民间的收藏爱好者。据统计全国大城市的收藏人群比例是10%,广州作为全国三大文物收藏市场之一,收藏人群的比例更高,保守估计至少有60万人。
民间收藏调查
收藏发烧友
客厅鱼缸、窗帘挂钩都是古玩
家住天河的李先生是一名收藏爱好者,对他而言,收藏不为投资,纯粹是个人兴趣。“收藏到一件称心如意的东西,身心愉悦,还因此结交了一批新朋友。”
记者在李先生家中看到,虽然他的藏品大大小小也就50多件,但种类繁多,而且这些藏品没有“束之高阁”,都是和生活密切结合了起来。
一只花800元买的陶瓷鱼缸放在李先生家客厅的一角,几尾小鱼欢快地游着,很有生机。“鱼缸是宋朝的胎,水草在里面长得好,还能发芽。”客厅里窗帘的挂钩,竟然是民国时期老西关人家用的蚊帐挂钩,古朴中透着喜气,据说每只花了200元。书房的桌上,立着一个花270元淘来的“红灯”收音机,打开开关,收听效果很不错。一只小“乌龟”在书架上探头探脑,其实这是一把老铜锁,相当别致。
李先生的藏品中,还有铜锤、小秤、算盘、尺子、笔筒、胡椒瓷瓶、唱片等各种各样的物品,或小巧可爱、或古拙大方。其中最贵的一件,要数一个青花四方烛台,花了李先生2000元,而最便宜的小铜盒,才花了2元。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收藏的原则是“对眼”,对上眼了,看着喜欢了,价格也合适,就买了。至于是否会升值,这个不是他考虑的问题,“不转手,只是放着欣赏”。
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淘宝的地点多在西关古玩城一带,其中最常去的是源胜玉石工艺街的地摊、文昌北的天光墟,“从不光顾天桥地摊、黑市”。“淘宝”经常带给他惊喜。一次,他在文昌北一家店铺淘到一套唱片,俄罗斯版的芭蕾舞剧《天鹅湖》,3张才花了9元。“真是淘到宝,太珍贵了。”为了听这个唱片,他还计划要去淘个旧式唱片机回家,好好欣赏一把。
玩收藏的过程中,他还结识了几个古玩收藏家和古玩商人,平时一有时间就会找他们交流。“我对铜器了解比较多,比较敢下手,但书画、陶瓷很少买,因为不懂行。”有时他会和懂行的朋友一起去“淘宝”,让专家出主意把关。
广州收藏市场
玩家廿年增加4倍 花样越来越多
像李先生这样的民间收藏爱好者在广州还有很多。
“全国有过相关统计,大城市收藏人群的比例为10%,即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搞收藏的,广东的比例高过全国。”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黎展华说。据黎展华介绍,目前全广东的收藏人群至少有过百万人,其中广州占了六成左右。目前,收藏队伍日益壮大、收藏品种日益丰富、民间收藏越来越热,已成了不争事实。
“搞收藏”的概念比较笼统,业内人士将其分为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两大类。本地的收藏家邹永生告诉记者,“我们心目中真正的收藏家要人品好、业内口碑好、有学识,而且藏品要达到一定量,并且注重传承。”如果按这个标准来衡量,“我认为广州目前真正称得上收藏家的很少,但收藏爱好者群体很庞大,难以统计。”
据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统计,省内民间收藏人士的数量增加迅猛,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余万人增加到50万人,其中古陶瓷收藏者有3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3倍。以省收藏家协会为例,该会成立于1997年,目前正式会员已有上千人,其中广州占了约六成,现已申请尚未获批的“准会员”也有上千人。会员的年龄从30岁到80岁不等,其中20~40岁和60岁以上的收藏家各占三成,40~60岁的占四成。“据我了解,收藏爱好者有低龄化趋势,最小的才两三岁,在家人的影响下收集动漫玩具、芭比娃娃等。”黎展华说。
收藏品种超过2000
此外,收藏门类越来越多,也是广东收藏的特色。黎展华说,据统计,目前收藏类别超过2000种,除了传统的书画、邮票外,还有机票、门票、打火机、相机等新种类。协会成立之初,划分了13个专业委员会,如徽章专业委员会、邮币卡专业委员会、集彩专业委员会等,如今则发展到22个,“门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从零敲碎打到系统收藏”。
广州收藏市场最庞杂
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成为全国最早开放的文物市场;上世纪90年代后,文物收藏热继续升温,更是成为了一种投资和发财的新选择;2000年后,收藏呈产业化发展的同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古玩收藏市场,更是景象万千。
与此同时,在藏品档次和对藏品研究的深度方面,广东省在书画、古陶瓷、徽章、奇石等领域均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还涌现了一批家庭博物馆和收藏馆,仅广州初略估计就有上百家。尽管这些家庭博物馆的规模大小不一,但已成为业内人士和收藏爱好者相互欣赏和交流的一种好方式。藏品的交易也从地摊、古玩市场走向拍卖会,网络拍卖,广东的收藏家也开始走出国门,去国外拍卖文物,“率先引领海外艺术品回流中国”。
如今广州、北京、上海的收藏市场在国内可谓“平分秋色”,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古玩交易集散地、上海最为经典、传统,而广州的收藏市场最为庞杂、交易最为灵活、多变。
近两年,中国艺术精品频频在海内外拍卖市场登台亮相,成交活跃,令藏家惊喜不已,但总体来说,在省外、国外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广东的身影似乎越来越少,为何广东在艺术品投资方面略显落后?专家们认为,除了理财和投资的观念存在差异性,重经济价值、轻文化价值,整个市场比较浮躁也是因素之一,广东普遍低调、不露富的性格,也使得广东的收藏呈现“墙内开花墙内香”,在外面并不突出。
民间收藏调查
收藏发烧友
客厅鱼缸、窗帘挂钩都是古玩
家住天河的李先生是一名收藏爱好者,对他而言,收藏不为投资,纯粹是个人兴趣。“收藏到一件称心如意的东西,身心愉悦,还因此结交了一批新朋友。”
记者在李先生家中看到,虽然他的藏品大大小小也就50多件,但种类繁多,而且这些藏品没有“束之高阁”,都是和生活密切结合了起来。
一只花800元买的陶瓷鱼缸放在李先生家客厅的一角,几尾小鱼欢快地游着,很有生机。“鱼缸是宋朝的胎,水草在里面长得好,还能发芽。”客厅里窗帘的挂钩,竟然是民国时期老西关人家用的蚊帐挂钩,古朴中透着喜气,据说每只花了200元。书房的桌上,立着一个花270元淘来的“红灯”收音机,打开开关,收听效果很不错。一只小“乌龟”在书架上探头探脑,其实这是一把老铜锁,相当别致。
李先生的藏品中,还有铜锤、小秤、算盘、尺子、笔筒、胡椒瓷瓶、唱片等各种各样的物品,或小巧可爱、或古拙大方。其中最贵的一件,要数一个青花四方烛台,花了李先生2000元,而最便宜的小铜盒,才花了2元。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收藏的原则是“对眼”,对上眼了,看着喜欢了,价格也合适,就买了。至于是否会升值,这个不是他考虑的问题,“不转手,只是放着欣赏”。
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淘宝的地点多在西关古玩城一带,其中最常去的是源胜玉石工艺街的地摊、文昌北的天光墟,“从不光顾天桥地摊、黑市”。“淘宝”经常带给他惊喜。一次,他在文昌北一家店铺淘到一套唱片,俄罗斯版的芭蕾舞剧《天鹅湖》,3张才花了9元。“真是淘到宝,太珍贵了。”为了听这个唱片,他还计划要去淘个旧式唱片机回家,好好欣赏一把。
玩收藏的过程中,他还结识了几个古玩收藏家和古玩商人,平时一有时间就会找他们交流。“我对铜器了解比较多,比较敢下手,但书画、陶瓷很少买,因为不懂行。”有时他会和懂行的朋友一起去“淘宝”,让专家出主意把关。
广州收藏市场
玩家廿年增加4倍 花样越来越多
像李先生这样的民间收藏爱好者在广州还有很多。
“全国有过相关统计,大城市收藏人群的比例为10%,即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搞收藏的,广东的比例高过全国。”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黎展华说。据黎展华介绍,目前全广东的收藏人群至少有过百万人,其中广州占了六成左右。目前,收藏队伍日益壮大、收藏品种日益丰富、民间收藏越来越热,已成了不争事实。
“搞收藏”的概念比较笼统,业内人士将其分为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两大类。本地的收藏家邹永生告诉记者,“我们心目中真正的收藏家要人品好、业内口碑好、有学识,而且藏品要达到一定量,并且注重传承。”如果按这个标准来衡量,“我认为广州目前真正称得上收藏家的很少,但收藏爱好者群体很庞大,难以统计。”
据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统计,省内民间收藏人士的数量增加迅猛,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余万人增加到50万人,其中古陶瓷收藏者有3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3倍。以省收藏家协会为例,该会成立于1997年,目前正式会员已有上千人,其中广州占了约六成,现已申请尚未获批的“准会员”也有上千人。会员的年龄从30岁到80岁不等,其中20~40岁和60岁以上的收藏家各占三成,40~60岁的占四成。“据我了解,收藏爱好者有低龄化趋势,最小的才两三岁,在家人的影响下收集动漫玩具、芭比娃娃等。”黎展华说。
收藏品种超过2000
此外,收藏门类越来越多,也是广东收藏的特色。黎展华说,据统计,目前收藏类别超过2000种,除了传统的书画、邮票外,还有机票、门票、打火机、相机等新种类。协会成立之初,划分了13个专业委员会,如徽章专业委员会、邮币卡专业委员会、集彩专业委员会等,如今则发展到22个,“门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从零敲碎打到系统收藏”。
广州收藏市场最庞杂
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成为全国最早开放的文物市场;上世纪90年代后,文物收藏热继续升温,更是成为了一种投资和发财的新选择;2000年后,收藏呈产业化发展的同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古玩收藏市场,更是景象万千。
与此同时,在藏品档次和对藏品研究的深度方面,广东省在书画、古陶瓷、徽章、奇石等领域均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还涌现了一批家庭博物馆和收藏馆,仅广州初略估计就有上百家。尽管这些家庭博物馆的规模大小不一,但已成为业内人士和收藏爱好者相互欣赏和交流的一种好方式。藏品的交易也从地摊、古玩市场走向拍卖会,网络拍卖,广东的收藏家也开始走出国门,去国外拍卖文物,“率先引领海外艺术品回流中国”。
如今广州、北京、上海的收藏市场在国内可谓“平分秋色”,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古玩交易集散地、上海最为经典、传统,而广州的收藏市场最为庞杂、交易最为灵活、多变。
近两年,中国艺术精品频频在海内外拍卖市场登台亮相,成交活跃,令藏家惊喜不已,但总体来说,在省外、国外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广东的身影似乎越来越少,为何广东在艺术品投资方面略显落后?专家们认为,除了理财和投资的观念存在差异性,重经济价值、轻文化价值,整个市场比较浮躁也是因素之一,广东普遍低调、不露富的性格,也使得广东的收藏呈现“墙内开花墙内香”,在外面并不突出。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