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许林在博客中称,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桑玉柱的4幅作品被人质疑是涉嫌拿别人的照片冒名顶替,并在博客上公布对比照片。这一爆料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新浪、搜狐、新华网等门户网站纷纷将其置于首页,网友结合近期发生的种种评奖造假事件,纷纷感叹“欺世盗名,造假成风”。昨天记者登陆许林的博客发现,其博文《金像奖也有假吗?》从1月6日9时到1月7日23时10分,其点击率已达到 7785次。
网友齐声质疑,当事人否认造假
作为全国性摄影艺术的最高奖项,中国摄影金像奖是中国摄影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于去年8月揭晓,共有53位摄影人获奖。此后, 300幅获奖作品从长春拉开全国各地巡展的帷幕。匿名举报人称,他们就是在观看巡展时发现吉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桑玉柱的获奖作品中有四幅与吉林省另两位摄影师的作品雷同。桑玉柱的获奖作品一共有10幅,而被指造假的4 幅作品中有3幅与吉林省安图县长白山摄影家协会理事孟铁的作品相同,另一幅《霜染长白山》则与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工作人员温波的《晚霞映红长白山》相同。
在公开的照片面前,网友们很激动,因为两组对比的照片可比对的细节一模一样,无论是景物的细节,还是阳光投射的影子,甚至连流动的云彩都丝毫不差,只是色调不同。网友惊呼:“莫非又是一只周老虎?”“胆子太大!”甚至有网友人爆料,是桑花钱向二人分别买了照片。
对此,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高琴表示,中国摄影家协会已经接到举报,并展开调查,她承认网上曝光的这四组照片的确相似,而之所以出现相似的原因,因为“他们是一起去拍的”。
面对质疑,桑玉柱及孟铁、温波都否认有造假一事。孟铁称,自己常驻长白山,所以桑玉柱来了都会陪同一起去拍照,因为拍摄的角度和时间都差不多,作品有些雷同也不是不可能。温波也说,当时他和桑玉柱在一起,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位置拍摄的同一画面,不能据此就说是自己的作品。
而处于漩涡中心的桑玉柱的解释是:“平时出去拍摄,长白山不好上,我们都是带一套机器上山,然后大家换底片,在同一位置拍摄,很容易创作出雷同的作品。”并称这两天会给广大影友一个明确的答复。
圈内人说:对比照片均出自同一张底片
此消息也引发了摄影界的震动,圈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4组照片中的每一组基本肯定出自同一张底片。
新华日报摄影部主任于先云凭着自己多年的摄影经历认为,基本可以判断桑玉柱的获奖作品《雾罩天池》和孟铁的《天池奇观》出自同一人之手,因为两个拍摄者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机位、用同一机型拍摄出分毫不差的作品,况且,广角镜头的变形程度也完全一样,云彩的位置也是一模一样,这种概率几近于零。针对获奖者声称因为山路难走,当年上长白山拍摄是几个人用的同一台机器,于先云认为是笑话,一个拍摄者即使什么都不带,都不可能不带上自己的相机,对摄影器材,都是能背多少是多少,连三脚架都不会放下,你说,当兵的上战场打仗,能不带枪么?桑这样解释不可理喻,也难以服人。
而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江苏著名摄影家直言不讳,肯定是一个人拍的,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即使拍同样的景色,两个摄影家拍摄时光圈、焦距等等也会不同,不信大家可以做实验,同一机型,并排放着,拍同一个东西,出来的照片会不会一模一样。基本可以确定,对比的照片出自同一张底片,圈内人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一个常识。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则认为,调查此事并不困难,无论是技术审查还是询问取证,都很容易调查清楚。但这个工作应该由评奖的组织单位中国摄影家协会来做。
还有摄影家向记者透露,两个人一起出去拍摄,也有联合署名的,但是在评奖的时候,一张照片不可能署两个人的名字,因此常常是谁参赛就用谁的名字,这种现象成为摄影圈的一种潜规则,这次事件对摄影界也是一个警示。
揭示真相,焕发公众的质疑精神
针对此次摄影金像奖获奖作品的质疑,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下最后的结论,但质疑的过程正一步步推动着谜底的最后揭示,这显然非常有意义,也是我们的强烈期待。
从“周老虎”、“藏羚羊”到“广场鸽”,各种造假事件至今让人们记忆犹新,与其他领域相比,艺术、学术本应更加纯粹,但让人失望的是,如今,这些领域的造假行为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作家抄袭他人作品、教授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科学家炮制虚假数据……这些每天都充斥着媒体和网络空间,长期以来,这些学者、专家给我们建立起来的“光辉形象”轰然倒塌。尽管很多事情看起来与我们无关,但越来越多的人毅然走上了打假的道路,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追求一个“公道 ”,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支撑社会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共同维护着一个公共空间,让这个公共空间干净、纯洁。
不过,我们非常担心的是:一方面,由于各种各样的利益驱动,形形色色的造假事件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动力,众多专家、艺术家或为名,或为利,造假行为已经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操守和学术规范,并在一些保护势力的庇佑之下,堂而皇之,有恃无恐;另一方面,当越来越多的造假事件层出不穷的时候,我们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审丑疲劳”,甚至于出现大范围的信仰危机。如果这两种力量形成了“良性互动”,那就是莫大的悲哀。
从这些角度观察针对摄影金像奖获奖作品的质疑,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专业人士甚至普通大众,从多个方面进行着考证,也许,这个质疑的过程会很长,但我们相信,谜底会有揭开的一天。记者今天采访多方人士,一方面追求着一种层层剥茧式的求索态度,更重要的是呼唤一种艺术的良知,呼唤艺术空间回归纯洁、纯粹。
本报记者 王宏伟 贾梦雨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