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曾引起广泛质疑的画院交出了不俗的答卷。借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全国多数画院对画院的定位和发展,重新思考、规划,围绕出作品、出人才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工作。管理出成效,有压力才有动力,面对质疑,公办画院韬光养晦,凭借在各大展中的出色表现和涌现的优秀人才及作品,证明了画院存在的价值。同时,画院之间的联系交往也较以往密切,交流不仅促进了资源共享和工作提升,还扩大了画院系统在全国美术界的影响力。此外,2004年前后涌出的各类民办画院,开始显山露水,它们的优与劣,伴随着各类活动的开展,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画院探索体制创新
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的美术从古到今都得到了来自国家层面的参与支持,画院自成立以来在传承国家文脉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值得讨论的不是画院是否存亡的问题,而是画院如何办好的问题。今年各画院在深化改革上下足了功夫。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今年4月就任后大胆提出公办画院的五大职能:创作、研究、教学、收藏、普及。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国家画院的“五个一”工程及成立7个二级研究院的构想,以“做大做强”的崭新思路提出了国家画院“建设中国一流”的目标,同时解答了画院向何处去的困惑。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受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启发,提出签约制可使画院和画家互相制约、出好作品。画家签订项目之后,就拥有画院画家的待遇——头衔、工资、稿费,如果完不成项目就会失去待遇。也就是说,国家投入应该重点在养作品,而不是养画家。同时,设立创作基金鼓励主题性创作,建立收藏基金以收藏一批能够代表时代特征的作品,包括当代艺术。
为了创造一个更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和谐环境,近一年多来,广东画院在现任院长许钦松的带领下除为现有在职画家做出准确定位外,还与省内外一批有艺术个性和发展潜质的中青年画家建立了合约关系。
岭南画院院长黄泽森所采取的新发展模式使得新成立的岭南画院迅速崛起,一个地级市画院,短短一年内,不仅招来大量岭南名家和创作中坚力量,还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丹青高手。画院管理实行内部人员聘用化、艺术考核定量化、艺术评审专业化、艺术活动市场化、艺术运作品牌化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实现科学运作、创作高效、效益突出。
创作出成绩,研究待深入
2007年,吴冠中质疑“画院养了一群不下蛋的鸡”,一石激起千层浪,画院的定位和作为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画院以创作、研究等工作,证明了“有为才有位”的道理。
北京画院自主策划和实施的“20世纪名家”系列展览,通过展览、出版、研讨等方式,开展了7位名家的相关活动,这一梳理创作、注重学术、着力研究的系列展,成为该院一个值得夸耀的品牌。“北京风韵”展览在梳理和表现北京地域文化时,也在创作、研讨、收藏等方面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经验。这几年北京画院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引进了一批中青年人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写生、创作等活动,加强培训,探讨更深层次的人才培养问题。
2009年国家重大展览的规格、层次和数量都超越了往年,大展的入围率和好评率是考验画院创作的重要指标。被质疑的各大画院憋着一股劲儿,拿出了不少好作品,擦亮了画院的招牌。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画院为例,成立时间并不早,人员结构也较其他画院年轻。但“初生牛犊不怕虎”,通过改革人事、激励制度等措施,调动了画院画家进行主题创作的积极性, 以成绩证明了画院存在的合理性。其在第11届全国美展和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取得的成绩,不输老牌画院。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兰州画院,作为一个市级画院,该院多年来一直坚持做的两项活动受到美术界的关注与赞赏。一是组织画家走向自然,考察传统文化历史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领会民族文化精神,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二是广泛与外省市的同行们进行交流,切磋技艺,以推动本院画家的创作。通过这些活动,兰州画院画家的创作发生很大变化。评论家邵大箴撰文指出:“我觉得至少有两点,一是作品的生活气息浓了,文化含量高了;二是艺术语言的探索性加强了,作品更富有新意。”由于画家们的创作素材来自于现实生活,是有感而发而不是凭空杜撰,不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不论是人物还是山水风景,作品中都散发着浓郁的大西北浑厚质朴的情调。兰州画院的实践说明,无论是市级还是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画院,只要扎实工作,就能脱颖而出。
画院之间联动加强
2008年5月8日,针对画院体系内缺乏联动的事实,本报编发了福建省画院副院长郭东健的文章《加强全国画院学术联动的思考》,该文提出: 全国画院这样一个群体,应强化“大画院”观念,设立相关联络机构,健全有效学术网络,研究解决画院共性问题,共同维护画院声誉;同时要广泛联络全国画院同仁,广开思路,献策出力,用宏观战略的眼光来指导和实现和谐画院的发展目标。
文章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众多画院的关注,2009年画院之间的联动和合作明显加强,资源共享,互相借鉴。杨晓阳上任伊始就率领全院画家、理论家访问北京画院。两位院长都指出,在当前,要格外重视团结合作精神,如此才能更好地进行优势互补并在当代文化格局中彰显画院的价值,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全国画院之间的院际交流、展览交换日趋频繁,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也为推动画院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画院自主联合和共同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12月,浙江画院借成立25周年之机,召开画院学术创研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画院负责人参与,他们交流各画院发展现状之余,对画院学术创作、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需要在理论层面厘清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公办画院与民办画院共同发展
美术事业的繁荣和艺术市场的红火,催生了大量民办画院。本报刊登了谢海署名文章,文章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民办画院是公办画院的有效补充,他们的用人、资金募集、发动和组织大规模艺术活动等新方法对公办画院是有益的启示。但同时民办画院为了筹措资金、追逐利益,也在成倍地放大公办画院走穴、以写生的名义游山玩水、大量炮制应酬作品等等陋习。
民办画院和公办画院共存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孰是孰非,孰优孰劣,成绩才是公论。但二者的争议也启发人们在政策和管理层面的思索:定位不同的公办画院和民办画院如何共存,二者如何互相借鉴。作者:张晶晶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