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触轮廓鼻子闻色彩
一批盲人画作走红网络,缔造者曾柏良讲述背后创作故事
飘逸的竹林、蜻蜓点点在荷叶间、鱼儿飞出水面……近日,网上一组名为《野趣图》、《飞向光明》、《才干练成长》的水墨画作品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不仅仅因为作品本身很精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国画作品均出自盲人之手!盲人能画出如此鲜活的作品,并且还能精准地涂上颜色,他们是怎样创作的呢?昨天,记者联系上了这批“盲人画家”的指导老师——广西南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宁市残疾人特殊职业学校校长曾柏良,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他目前已经培养了近20位盲人画家,造就了世界上第一批盲人绘画团队。在新年伊始,他和他的盲人学生接受了香港方面的邀请,将于1月中旬将这些作品向全世界展出,中国美协还专门给曾柏良开办了一个工作室,用于专门宣传盲人画画的作品。“我相信绘画艺术能带给更多人希望与未来。”
网友惊叹盲人画作有大师韵味
“老师经常带我们到郊外池塘感受和写生,有几次是要下雨时有许多蜻蜓飞到我头上和身上,这在城市里是感受不到的,所以我就创作了这幅野趣图。”作者陶进的写意画《野趣图》在网上流传开后,引起了太多人的关注。类似齐白石的创作手法,笔墨凝练精致,让蜻蜓鲜活地跃然纸上。让人意外的是,作者在介绍自己作品时附上了“盲人”二字。这些美丽、充满希望和激情的画卷,真的出自盲人之手么?那么又是谁教的呢?记者随后联系到盲人画家陶进,他介绍了这门特殊艺术的缔造者、曾任广西南宁市残联副理事长的曾柏良。曾柏良目前已培养了近20位盲人画家,造就了世界上第一批盲人绘画团队。
据陶进介绍,曾柏良的徒弟中男女老少皆有,有盲人也有聋哑者,有的甚至还是高位截瘫。“绘画是人的本能,盲人画画也是他们的权利。真正意义的绘画不是照搬生活,盲人绘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需要用心才能解读。”曾柏良讲起与盲人绘画结缘是因为一名4岁的盲童。曾柏良有一次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后,坐在溪边绘画,一个小男孩走过来问他:“你在画什么?”看着小男孩,他十分奇怪,“画在纸上,你不都看到了吗?”小男孩却说,“我看不见”。后来,小男孩在地上画了一只昆虫。他虽然看不见,但却能感知物体的位置,把动物的形状用线条表达并描绘出绚丽的色彩,这些让曾柏良感到十分惊奇。“肉眼看到的只是有限三维空间,看不到反而会有更宽广的直觉与想象力。”此后,曾柏良便开始致力于盲人绘画的研究与指导。
特殊创作以手代目用鼻辨色
一听、二嗅、三比、四摸、五练、六评,这是曾柏良在指导盲人画画时总结出来的经验。那么他们到底是怎样作画的呢?曾柏良说他教授的第一课并不是拿起画笔,而是“唤醒”课——树立绘画自信的特殊课程。“我把几个盲人组织起来,让他们和正常人比赛穿针,结果是盲人个个都比生理健全的人快,此刻我就告诉他们看起来需要眼睛的事情其实有时并不需要。”第二课是奔向大自然,让他们以手代目,感觉事物的轮廓。“先从抚摸简单的物件开始,如树叶、花朵、动物,然后再去摸杨桃等有角棱的物体,有时候我也亲自上阵当模具。日积月累,他们的内心就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图形样式。现在他们都能用手辨认出红花、白花、蓝花等,也是因为不同颜色的花在温度上有高低差别。”
至于作品上色方面,曾柏良则采用了用鼻辨色的方法让盲人感受“色彩的味道”。“黄颜料里添加柠檬汁,绿颜料里面添加青草,在红色的颜料里揉进玫瑰花瓣……”最后才是下笔,尽管第一次下笔很多人都只能画一个点或者一个圈,但我也会说很美,因为教盲人作画不是单纯作画,还需要为他们找到自己那条“光明的心路”。尽管最初可能10幅中9幅半都没法看,但勤能补拙,画久了自然也就能成形了。除此之外,曾柏良还让失聪的学生和盲人一起合作,画眼睛,就摸摸对方的眼睛;画嘴巴,就摸摸对方的嘴。画得好时失聪的孩子就摸摸对方大拇指,以示表扬;画得不好,就摸摸对方的小手指,让他再接再厉。“特殊艺术本身还是一门温暖的行为艺术,让大家感悟到互助的真谛。”
特别梦想集体作画申请吉尼斯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的学生曾带领十几名盲人为灾区群众创作了一幅作品。一个地球,周围有许多只手,寓意着援助、关爱。”曾柏良认为盲人画画最难的不是如何画而是观念。“很多学生在画的时候也被人取笑过,甚至中途放弃。但我相信只要不缺少发现美的心,一切皆有可能。”目前,曾柏良正忙着准备1月中旬在香港举办的盲人画展,他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筹措到更多资金用以帮助盲人教学。而中国美协也为之专门在深圳成立了版画工作室。
2010年新年伊始,说起愿望,曾柏良说:“我一直有个梦想,希望十几个盲人能完成一幅美丽的长画卷。前几次尝试都因为环境等因素失败了,但我们都不会放弃。如果有一天我们成功了,我会去申请吉尼斯纪录,让全世界见证盲人集体作画的奇迹。”
华西都市报记者 陈颖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