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讯 苏轼《二赋》真迹曾是众多清宫散佚书画之一,现如今藏于吉林省博物院,作为“镇馆之宝”,堪称海内外孤品。我国已故著名画家、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称,“二赋的发现实乃文物界之盛事,艺苑之幸也!”
昨日,吉林省博物院副院长、吉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三级研究员赵聆实,不仅向本报独家揭秘了清宫散佚书画153年(1860年至2013年)的春秋命运,更首次通过媒体公开讲述了这些“国宝”与长春乃至吉林省的渊源。历经沧海桑田、人世浮沉,曾惨遭五次浩劫,特别是1945年8月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垮台之后,大部分藏于长春“小白楼”内的法书绘画散佚民间,现又身在何处?此时,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清宫散佚书画历经的那些岁月……
故事从这儿说起>>
1945年东北光复后 一批盖着五玺印的书画现身长春地摊
“很高兴能与记者探讨清宫散佚书画问题,话题就从这里开始吧!”昨日上午,在赵聆实副院长的办公室,他与记者开始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访谈对话。据赵聆实介绍,1945年东北光复后,长春大马路、七马路一带的街边上地摊渐渐多了起来,卖什么的都有,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吉林省著名山水画家王淮先生家就在大马路边上,有一次他对我说,地摊特热闹,卖洋落的、像什么日本毛毯、服装、用品在地摊里特别显眼。”紧接着,赵聆实强调说,尤其是卖古董的,一群人围着,看的、问的,讨价还价的,还有一边低语成交的。有明眼人,这是行话,就是明白这个行当的人,他们发现有一批盖着五玺印的书画出现在地摊上。
“这是清宫收藏的书画啊,怎么会摆在那里?”记者问道。赵聆实沉思了片刻,微笑着说:“要回答你这个问题,就得从大清乾隆朝说起。”
清宫书画收藏由来>>
乾隆晚期至嘉庆初期清宫书画收藏达到鼎盛 总数超万件
中国历代封建皇室都有“皇家收藏”之好,清王朝亦不例外。而将法书名画作为珍贵文物鉴藏并传之于后世,毕生致力于清宫散佚书画的追寻、鉴定与研究,并且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杨仁凯先生认为应是汉以后的事了。
赵聆实介绍,清初,清宫继承了明代各府库及遗存的金石、典籍、文玩及法书绘画,至康熙帝时,书画收藏日渐丰盛。康熙帝犹喜董氏作品,一时间“宫廷中庋藏董氏和华亭派作品最盛”,并留意对历代法书名画的收求。而民间藏家的大批名作集中于内府,“是在乾隆弘历统治的六十年里实现的”,河南商丘宋权、宋嫈父子的两代购藏通过“献纳”等方式流入内府;真定相国梁清标故去后所有唐宋巨迹皆入内府;冯铨、孙承泽、高士奇、张先山等知名或不知名者的收藏悉数进入乾隆囊中。“清宫所积累的法书名画日盛一日,几乎民间流传的珍贵墨迹,大都归于内府收有了。”
据介绍,乾隆九年二月至十年十月十日,清宫对内府收藏的法书名画进行了第一次鉴定整理。第二次整理是在乾隆五十六年春至五十八年冬,对乾隆九年后入藏内府的书画进行鉴定整理。嘉庆二十年,由春至冬,清宫进行了第三次书画鉴定整理。至此,清宫收藏的历代书画“总数达万件以上,唐宋元的法书名画近两千件,明代作品亦存量千件左右。”赵聆实说,乾隆晚期至嘉庆初期,清宫的历代书画收藏已达鼎盛。被分别收藏于紫禁城内的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等处,而其中建福宫花园包括建福宫、静怡轩、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室、延春阁等建筑,是宫内收藏历代法书名画、珍宝玉器最多的地方。
清宫书画的劫难>>
1860年至1945年85年间
清宫法书名画惨遭五劫 则是粘满血腥的“散佚”
有史载:雍正当朝时就曾以法书名画作为嘉赏,赐予臣工。河南商丘宋权父子即曾得到过雍正赏赐的《宋元宝翰册》。嘉庆则喜用此道赏赐亲王和大臣。如颁赐成亲王永瑆晋陆机的《平复帖》……赵聆实遗憾地表示,这些被赏赐的法书名画有的流向官者,有的流向藏家,有的尚存国内,有的早已遁出国门,有的则音讯杳无、下落不明……“从1860年到1945年,85年间清宫法书名画所惨遭之五劫,则是粘满血腥的 "散佚"。”说到这里,赵聆实表情变得凝重起来。
第一劫:英法联军之劫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对园中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和艺术珍品大肆劫掠。据《石渠宝笈》所录,圆明园收藏的历代法书名画有1200件之多,此次劫难中,“或被烧毁,或被劫掠。如唐人所摹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现藏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第二劫:八国联军之劫
1900年8月14日,英军攻破广渠门,俄、日等国侵略军相继入城,北京失陷,慈禧仓皇出逃,清宫惨遭洗劫。被八国联军抢走的最为有名的绘画精品是唐代大画家韩滉的《五牛图》。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香港购回。
第三劫:溥仪自盗之劫
溥仪退位后,仍居清宫。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七月十三日始,幻想出洋、幻想复辟的溥仪在其父载沣、师傅陈宝琛等近臣的策划下,以“赏赐”溥杰、溥佳为名,将宫中精中选精的法书名画和稀世古籍盗运出去,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1925年7月31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点查养心殿时,发现一束“赏溥杰单”和“收到单”,仅据此统计,书画手卷就有1285件,册页68件。
第四劫:清宫官员之劫
清宫并不是一个无偷、无盗的太平世界,到溥仪于宫中时偷盗已达极甚。溥仪回忆说:“今天想起来,那简直是一场浩劫。参加打劫的可以说从上到下,太监、官员人人在内。”而因彻查偷盗所引起的“纵火灭迹”,则又是一次法书名画的大毁灭。珍贵的物品总共被烧毁6643件,被抢出的仅387件。
第五劫:伪满“国兵”之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溥仪即偷渡白河,潜往东北,1934年3月当上傀儡皇帝。1938年12月,由帝室御用挂吉安直从天津押运回存放在天津的法书名画等文物。1945年8月,日本濒于战败,8月13日,慌乱中的溥仪“带了100多件书画卷轴及古董文物”,逃出伪满皇宫。之后,藏于小白楼的其余历代法书名画便成了伪满“国兵”浩劫的对象。
清宫散佚书画与长春>>
1982年12月苏轼《二赋》
被征集入吉林省博物馆
“讲到这,让我们重新回到长春大马路上,听我说完清宫流散书画接下来的故事。”赵聆实继续说着,溥仪携至长春的中国历代法书名画大部散佚,所踪不明,清宫散佚书画再次成为国内外的收求热点。一时间,为官为兵者依仗权势强取豪夺,为商为利者涌入长春、通化等地搜寻线索……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倾人力、财力收集清宫散佚书画。1951年吉林省博物馆(现称吉林省博物院)建立,把搜寻清宫散佚书画视为己任,在几代博物馆人的不懈努力下,一件件书画奇珍被寻回,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据了解,1972年2月,将长春市53中学教师王世宜所藏元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明戴进《长江万里图》、明仇英《观鹅图》、清黄鼎《烟江叠嶂图》、清董邦达《仿王诜渔村小雪图》五件清宫散佚书画征集入馆。1982年12月,将吉林市历史学会理事、吉林市第五中学教员刘刚所藏宋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征集入馆。赵聆实说:“截至目前,苏轼《二赋》是最后一件征集入馆的清宫散佚书画。”
故事还在继续>>
专家预测:在吉林、长春还有
藏于民间的清宫散佚书画
从迎来东北解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东北人民政府和东北民主联军的组织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这批清宫散佚书画陆续在各地被查获和征集。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成立,被查获和征集的清宫散佚书画,分别由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和东北人民银行转拨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入藏。但目前仍有大量清宫散佚书画收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外国博物馆。
清宫散佚书画的故事还在继续,对清宫散佚书画的搜寻、征集远未结束。当下,民间及非国有博物馆机构所藏清宫散佚书画作为重量级拍品还在拍卖市场时而现身。北京故宫博物院曾将散落在民间的国宝征集回宫。赵聆实说:“继续对已掌握的线索进行追踪,发现、梳理新线索,对拍卖市场的拍品给予关注,依然是我们博物馆的重任。”
“我斗胆在这里留一句话,做日后检验。在吉林、长春还有藏于民间的清宫散佚书画!”
(记者 姜永鑫/报道 吉博供图)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