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讯 识中国书画,先要识国学。通过认识中国画的美和不美,反过来也可以认识国学的美和不美。
读书人分两类,文人与士人。士人读书做官,文人读书做诗。士人做官,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其志在道。士阶层的价值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人做事讲究规矩,先有规范,再谈创新。士人的规范是孔子,画家的规范是画圣吴道子。
一个人的画成了标志,就叫体。顾恺之、吴道子、张僧繇、陆探微四个人画得非常好,大家都学他们,称作疏密二体。士人也创新,但跟着典范走。长处是画得很美,创造经典,短处是个性色彩不够。
明中期后,文人成为主流。他们的价值观是自我中心。诗文不是治理国家大事,用自己的性情写,这是他们的长处。明清的诗文叫性灵派,思想代表是李贽,他强调人欲就是天理。文人创新,要改变由圣贤奠定的共性规范,讲究个性创造。晚明开始,主要代表是文人画。
晚明前,主要强调服务社会的真善美,规范性很强。最强的规范就是造形,成形莫善于画。造型的基本前提是形神兼备,前提是真,神建立在形的基础上,所以说成形莫善于画,但并不是要画得一模一样,要有典型性;晚明的文人画主要是表现自我价值,个性特别强,创新跨度特别大。绘画本身的基本规范越来越弱,许多是表现丑。
敦煌壁画教育大家善恶各有报。敦煌莫高窟的画工很苦,有种献身精神,他们绘画是为教化大众。唐代以吴道子为集大成者,他是学壁画的。
五代西蜀画家黄筌的画被称为黄体,北宋一百五十多年,花鸟画就是照着他的样子画的。他教化大众,不是政治教化,是心理教化,使人身心健康,向善向美。
从五代开始,人物画不如晋唐;山水花鸟画,古不及今。山水花鸟画,五代两宋开始兴旺起来,晋唐是比不上两宋的。
《清明上河图》是不朽之作,北宋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张择端不是显赫的人,但画出了大作品。他的创新观、价值观还是儒家士人思想:为社会服务;做事要有规范;不求回报,不追求个人名利。这种心态代表了当时社会主流的风气,但扼杀了个性创造。从晋顾恺之到南宋扬无咎、元代黄公望、明代中期唐伯虎,都是这一路。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形象一定要从生活中去找,要用心提炼。立意高不高,关键在用心。
明中晚期,隆庆万历后,风气全变。袁宏道、李卓吾讲要“恬不知耻”,他们自我欣赏,讲究创新。
中国画的现代性有两个代表人物,一是徐渭,表现主义;一是董其昌,结构主义。这两个人比较典型地认同人活着要为自己。
徐是李贽思想的信仰者,他拼命追求功名富贵,但出身不好,从小备受欺负,科举考试老考不上,一生不幸,但从小很多人说他的学问好,是神童。
徐渭通过画来发泄不满。他画的葡萄不像,底线都没达到,但创造了一种新的个性规范。通过墨晕的变化、线条浓淡粗细的变化、用笔的快慢、轻重变化,把个人的感情、对社会的不满全部抒发出来。强大的心理能量得到了尽情发泄,艺术境界很高。这种作品,推动了我们对社会的反思。
天才艺术家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他们创造出的作品,并不是牛奶,不是精神的食粮,而是精神的药物。董其昌画的兰花,从形似的角度,不能和宋人的画比,但又是新规范,是一种书法型规范,以笔墨为中心,形象配合笔墨。两者的关系是“削足适履”,笔墨是鞋子,形象是脚。脚穿不到鞋子里,就把它削掉一点,所以形象都是程式化的。
用董其昌的话来讲,论形象之优美画不如生活,而论笔墨之精妙,生活绝不如画。文人画家强调的中心不是造型而是笔墨。这就创造出中国画的新方向,我称之为书画型绘画。用写诗写书法的方法来创造,也是一种创新。把书法中的很多线条拉出来,书法就是画法,画法就是书法。
董其昌悠闲,在其位不谋其事。他做官不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而是为了使自己过好日子。他创造的每幅画上都有长题跋,通过画画写字来打发日子。他有句话叫以画为乐,不能身为物役,画画的目的就是自娱。
中国画现在主要是两路,董其昌、四王这一路是结构主义,徐文长、扬州八怪这一路是表现主义。吴昌硕也是这一路但他知道不能自命清高,不能同社会对立,要融入社会,雅俗共赏。齐白石虽然也是文人画,但它有世俗化的表现。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