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潘欣信 王 凯 撰稿:叶芳芳 夏超 俞越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讯 2012渐行渐远,2013正阔步走来。2012年的中国美术发展稳健,不乏可圈可点的亮点。岁末年初,我们综合整理了2012年的中国美术大事,提出了10个主要看点,作为对2012年美术成就的回顾,也是对2013年中国美术的展望。
喜迎十八大 庆《讲话》70年 主题美术闹猛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恰逢十八大召开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和《讲话》精神是今年的主旋律,各美协、书协、画院等艺术机构,纷纷开办美术创作活动,纪念《讲话》70年和向十八大献礼。
2012年5月23日是《讲话》发表70年纪念日,年初,中国美协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界座谈会”,同时启动“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写生作品展” 系列采风写生创作活动。在中国美协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美协分别组织全国艺术家参与,以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美术院校还隆重组织学生、教师座谈会,深入基层采风写生,提高认识,深入实践,汇报成果。5月中旬至6月,一系列以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为基调的展览,在各大美术馆、博物馆陆续开幕,这其中,“ 百花·沃土”浙江省美术作品展、“生活·源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上海美术主题写生展”、“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尤为引人注目。
2012年,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美术家们重温《讲话》精神、学习十八大精神,牢记艺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通过走基层,访群众,创作大量的美术作品,收集众多创作素材。但是,采风写生下基层这样的活动不应只是应景之举,应结合现实,丰富和发扬《讲话》精神,情系百姓,心装群众,更好地为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美术馆展事馆藏成亮点 经典精品走出深闺
为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所举办的大型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加强全国美术馆收藏研究工作,加强对当代美术创作的引导,同时推动美术馆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国各地美术馆积极适应免费开放的新要求,使更多优秀美术作品能够惠及广大群众。文化部于2012年8月至11月推出“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在全国各地陆续举办。
经过半年多的酝酿、筹备和组织,在经过严格的申报和评选程序之后,文化部于8月初正式公布了《201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活动分“民俗传承”、“经典回眸”、“大师风采”、“当代撷英”4部分,包括“大器‘玩’成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活泉映照’浙江美术馆藏品展”、“‘大漆之美’福建省美术馆馆藏漆画精品展”等共28个国有美术馆展览项目。其中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推出的“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艺术展巡展”、何香凝美术馆推出的“何香凝艺术精品陈列展”和刘海粟美术馆的“‘沧海一粟’刘海粟作品陈列展”特别引人注目。展览回顾了3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历程。更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是关山月美术馆和何香凝美术馆建馆15周年。
美术馆是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同时还担负着提升民众审美水平的社会责任。此次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均以自有藏品为主,突出学术,公共教育和推广活动丰富,体现各美术馆对本馆藏品资源的研究、展示和推广成果。通过此次的梳理和整合,让美术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让馆藏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双年展扎堆 内涵引思考 如何落地生根是关键
2012年,是双年展扎堆的一年。双年展作为舶来品,近些年在国内遍地开花,到了2012年,更是有井喷之势。细细数来,2012年的“双年展”还真是不胜枚举:“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2012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第二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除了一些“老牌”的双年展,新晋的双年展也不少,如首届“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无界:兰亭书法社双年展”等。
双年展英文为Biennial,是国际当代视觉艺术一种独特的展示活动,是推出世界各国新艺术成就的重要窗口,旨在反映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与当前面貌。对艺术家们而言,双年展是一个大舞台;对普通观众来说,双年展更是一场盛会。相对一年一届的展览,两年举办一次的双年展筹备时间更长,内容应该更丰富、作品质量更高。然而,现阶段的“双年展”被泛化,针对双年展的批评声音也是不少,不论是个人的展览还是国家级别的展览,凡是两年举办一次的展览都冠名为“双年展”,经过两年的酝酿,策展人、艺术家们似乎并没有拿出令观众惊艳的作品,品牌和口碑并不能完全同步。
在双年展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当下,反思双年展的由来、意义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再仅仅把“双年展”这一词当做吸引眼球的“噱头”,而是要实实在在落实到位,为观众带来真正的“视觉盛宴”。
艺术交易“税”引关注 突飞猛进之后进入“夯实期”
2012年,艺术品市场的关键词逃不出“查税”两字。很长时间以来,国内艺术品收藏界都未曾谈起或者一直避而不谈“关税”问题,然而在今年,艺术品关税事件持续发酵,给收藏界带来了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查税风暴”。年初时,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了《关于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包括,“自2012年起,将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原件,雕版画、印制画、石印画的原本,各种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的进口关税税率由12%降至6%(暂行一年)”。有人说,降税往往是与严查联系在一起的。
4月初,先后有两家国内藏家在海外拍卖会上购买艺术品选择最多的运输公司,被海关方面请去协助调查。一时间,查税风潮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许多艺术机构、拍卖行、艺术品经纪人和藏家都人人自危,整个海外入境的艺术品拍卖链条中的上、中、下游都将被牵连,或许将面临巨额的补税和处罚,加强监管,终结艺术市场乱象,迫在眉睫。
2012年,艺术品拍卖行情急转直下,据中拍协披露的2012年春拍数据显示,市场前10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总成交额与2011年春拍相比全面下降,已基本回落到2010年春拍水平。很明显,2012年拍卖市场上的亿元拍品较少,千万元拍品落槌后交割率很低,市场的萎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多个拍场内,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名家作品均出现了流拍,这无疑折射出市场的冷暖,同时,也体现出市场参与方渐趋理性。
虽然2012年的拍卖遇冷,但过云楼藏书的拍卖还是令人眼前一亮。6月,这批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179种、1292册组成的过云楼藏书在北京匡时以2.162亿元的“天价”成交,创下了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此次拍卖过程有些曲折,在6月4日落槌给凤凰集团后,以北京大学、北京市文物局为一方,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市图书馆为另一方,围绕着“过云楼秘藏”的“优先购买权”展开了一场“夺宝战”。6月20日,北京市文物局对于“过云楼古籍善本”事宜复函匡时国际拍卖公司,认为“北京大学与南京图书馆皆为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且均参与了过云楼藏古籍善本的竞买,因此应依据拍卖规则确定买受人。”最终确认竞买人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南京图书馆,过云楼藏书“合璧”归苏。这场拍卖以及北京匡时在拍卖时所做的推广工作,让古籍善本收藏从“少有人问津”一下变成“炙手可热”。这场拍卖除了带动了古籍善本市场价值的提升,也让人们对于艺术品拍卖中的“优先购买权”有了一定了解。
侵权风波不少 画家知识产权意识提升
“摄影家薛华克诉油画家燕娅娅涉嫌抄袭”、“画家赵建成状告拍卖公司拍卖假画案”、“张晓刚微博打假”、“史国良邮箱打假”、“画家杨之光发现的42幅赝品,涉及17家拍卖行”……2012一年中,美术作品被抄袭、被复制、被篡改不断,知识产权、著作权保护等问题突出,但同时,美术家不再选择沉默,以不同的方式尝试维护个体权益。
这其中,“摄影家薛华克诉油画家燕娅娅涉嫌抄袭”一案是本报重点关注的典型案例。此案中,双方各执一词,薛华克主张燕娅娅是参照他的摄影作品创作了油画;但燕娅娅主张油画是自己独立创作的,绝不是仅仅去临摹照片就能产生的。究竟构不构成抄袭,社会各方包括法律界自己也是争论不一。有人认为是抄袭,有人则认为是再创作。
借用了他人摄影作品是否属于侵权,我国法律中暂无明确的规定,以至于这个持续了两年多的“影画之争”由于问题的专业性,至今未有定论。由此所引申出的,如何进一步完善著作权等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我国文化市场不断完善,实现对美术家合法权益更加全面的保护,不断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是值得各界关注和探讨的。
而杨之光、赵建成、张晓刚、史国良等事件的背后,也足以体现出艺术家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与提升。如果说,以往在遭遇抄袭与造假等问题时,其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的话,2012年中的几起美术界造假事件中,艺术家的态度无疑显得更为坚定,这也为更多的美术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关注青年 关注未来 青年艺术主题“频频”
2012年,一股青春的旋风席卷而过。6月,“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8月,“北京国际青年艺术周”在北京举办;11月,“2012《中国书法》年展·当代中青年60名家提名展”在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开幕……
此外,随着“青年志业——8090浙江青年艺术作品展”、“微体验——2012青年艺术家邀请展”、“2012第二届造型艺术新人展”等活动在全国各地的举办,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作品面貌,通过展览得到了充分体现,无不体现出新艺术潮流的多面性。
文化是在传承和创新中得到发展的。传统的精华,需要经由新生代得到保存;文化机体的健康,也需要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在整个文化系统中,艺术本来就充当着一种敏感的、革新的角色,而青年艺术家由于尚未成形,潜藏着未知的创造力。未来我们应该继续鼓励青年艺术家,通过设立奖项、扶持计划等方式,形成制度安排,产生持续的社会影响力,有规划地每年推出一定数量的新人展。推动青年艺术家将对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附属到分科独立 高等书法教育走过50年
12月,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名为“书法之路”的文献展,向观众展示了中国首个高校书法专业在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以此纪念书法专业创办50周年。同时,今年也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走过的第50个年头。
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率先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开设了书法篆刻专业。目前,国内已有30多所高校先后开设有书法艺术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进入大学。高等书法教育是书法人才的起跑点、蓄力点,是培养高层次书法人才的重要途径。因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所以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没有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及范例,50年来,走着一条逐步实验和探索发展的道路。
美术馆:旧貌换新颜 诸多机构喜过“搬迁年”
10月1日,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成为一代人记忆的上海美术馆也将在年底前全部搬至中华艺术宫。两馆建成后,上海艺术展馆的总面积大幅度增加,两馆展厅面积近8万平方米,把市级美术馆原有的面积提升了10多倍。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改建的中华艺术宫,在规模、配置上将接近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奥赛博物馆等国际著名艺术博物馆。
去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美术馆是提高人们审美水平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窗口。在即将逝去的2012年中,我国各级美术馆基本实现了免费开放。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体现文化惠民的目的,包括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在内的国内大型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先后搬迁新址。中国美术馆新馆的建筑方案也已确定。新馆的面积将是现在老馆的10倍,预计于2015年建成。
美术馆是肩负着特别使命的公共建筑,是城市精神和文化传承的代表。兴建美术馆这样的公共建筑,不能单比投资数目的多少,更不能只看建筑规模的大小,最需要的是后期的运营以及实际起到的效果。随着美术馆的搬迁,在硬件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更好地服务人民提供了基础保障。但是要想真正发挥出新馆和硬件上更新的价值,还必须拥有一个完善的运营和服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文化惠民的目的,体现出美术馆搬迁的真正价值。
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展现平台更为广阔
2012年对于中国设计界来说既是发展的一年,更是收获的一年。中国设计师在国际平台上展现了自己,证明了自己。今年5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他也成为了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中国建筑师。这也充分体现出世界对中国设计师的关注和肯定。
同时,随着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大型活动的举办,中国设计师也有了更广阔的展现自己的平台。今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以“设计提升城市品质”为主题,围绕“设计改变城市、设计走进生活、设计走进社会,设计关乎你我”的核心理念,吸引了建筑、服装、新媒体、艺术各界设计人士的参加。本届设计周相比于前两届,种类更加齐全,使得各类人才之间有了更加密切交流的机会,设计种类之间不断融合,加强了各类设计师之间的合作,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国外设计师的参与。这既体现了中国设计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也为中国的设计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现平台。
12月,“首届中国设计大展”于深圳开幕,大展以“时代 创造”为主题,汇集近几年来我国设计取得的丰硕成果,引领和促进中国设计的创新发展。作品涵盖平面、产品、空间和跨界(综合)设计4个领域。中国设计大展的举办,构建了一个具有专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展览平台,引领和促进中国设计的创新发展,有力推动中国设计和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设计取得了迅猛发展,设计产业覆盖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设计学以其复杂的多学科背景和卓越的系统整合功能,成为当今全球发展最快的前沿交叉学科。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设计资源与人才的流动越来越国际化,设计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纷纷将设计作为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相信随着各项国际化设计类活动在国内的成功举办,中国设计与国际接轨步伐将不断加快,未来必将有更多的中国设计师在这些广阔的平台上展现自己。
艺术珍品飘洋过海来“看”你 机构建设成效不俗
2012年对美术爱好者来说,是大饱眼福的一年,众多国外珍品“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为国人送上了一道道视觉艺术大餐。
1月15日,“现实的幻象——2012米罗版画作品特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展出胡安·米罗跨越50年的170多幅作品;7月1日,中国美术馆向我们展示了 “从马列维奇到康定斯基——欧洲的构成主义”作品展,让我们了解东欧构成主义对现代艺术做出的,尤其是在20世纪最初几十年所作的重要贡献;7月6日,“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一件件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艺术品、城市面貌及风土人情的作品向我们走来; 11月15日,“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展览向国内首次全面展现了英国历时300年的美术发展状况;11月16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展的“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汇集了法国奥赛博物馆珍藏的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早期的87件油画精品;12月15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展的“电厂: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更是蓬皮杜艺术中心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大型展览。
此外,今年还有“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等书画珍品展”、“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等陆续与观众见面,众多为国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艺术珍品回到祖国,为广大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近距离观摩、欣赏的机会。
把外国的精品力作“请”进来,不仅开阔了国人的眼界,还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走进中国的展览作品,很多都是首次出现在国内,称得上千载难逢。艺术珍品的每一次展出,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严格的运输、展示,乃至保护条件,伴随着这些艺术珍品在国内的展出,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内美术(博物)馆在硬件与软件实力上的双方面提升。
以实际行动积极贯彻文化惠民的方针,把优秀作品奉献给观众,我们期待将来像这样更多更好的艺术珍品能够走进我们的视野,切切实实为观众谋“眼福”。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