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讯“全国各地对传统都研究不够”,江苏国画院院长周京新认为
本版采写:收藏周刊记者韩帮文 陈福香
江苏是中国写意水墨画的重镇,江苏国画院则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公办画院之一,艺术大师傅抱石、钱松喦等曾任院长。著名画家周京新目前担任江苏国画院第五任院长,致力于将江苏美术推向新阶段。
谈到岭南画坛,他评价说,它既有传统底蕴,又不保守,有偏于当代的感觉。
岭南画坛不保守,有偏于当代的感觉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岭南美术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周京新:宋元以来,中国画的中心地带在江浙地带,注重画面的书写,讲究笔精墨妙,这是国画传统的审美定位。而岭南,既有传统底蕴,又不保守,有偏于当代的感觉。岭南国画选取了特殊的笔墨表现方式,坚持深入现实,这是超乎传统的。你看杨之光的《矿山新兵》,脸部的细节都呈现出来,真的活灵活现了。还有关山月的作品,和颜色结合得非常好,立体感很强。因此,岭南画派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在目前的多元艺术格局中也是占一席之地的。
收藏周刊:具体来说,岭南国画是如何突破传统的?
周京新:岭南画坛用笔墨贴近生活,这是由客观自然环境决定的。岭南常年枝叶繁茂,绿意盎然,对画家艺术观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杨善深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画家,他做到了如何让笔墨适应要表现的对象。中国画的线是流畅的,他对线的把握却产生了精微的变化,让线变成波动的、点状的,就很有意思。
收藏周刊:您是不是说笔墨当随表达的对象而变?
周京新:正是这个意思。这是个浅显的常识,但很多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太多艺术家的艺术表达太不灵便了。一个画惯梅兰竹菊的花鸟画家到海南写生,面对热带景观,竟不知如何写生,你说这事悲哀不悲哀?艺术表达的对象应该越宽泛越好,技巧越多越好。
画家对书法要有深入的理解,要有细微的体会
收藏周刊:由于交通的便利与交流的频繁,各个地域的画风也悄然出现趋同现象。就岭南画坛而言,有人认为地域特色正逐渐淡化。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观点?
周京新:各地就应该有各地的特色,广东就应该是广东,西北就应该是西北。而地域性越来越不明显,的确是中国画坛的一大缺陷。我们绝对不能因为某一地区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就拿这个地区的文化与艺术审美取向成为全国的硬性标杆。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在什么样的文化土壤都能够生存。就广东而言,积极地接纳西方艺术也是一种传统,坚持着重表达岭南物象也是一种立场与选择,这没什么不好。
收藏周刊: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岭南的笔墨传统并不深厚,您觉得呢?
周京新:传统深不深厚,并不仅是岭南的问题,我敢说这是全国所有地方都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变革如此之快的时代,我们对传统的研究、发掘与继承都不够,值得反思与批评的方面太多了,不止是岭南,同样包括江浙与京津。
收藏周刊:传统国画注重书法基础,您如何看岭南画家的书法?
周京新:在这样的时代,让所有画家在学画前都认真练书法,让书法达到一个高度是不太现实的。但关键是,画家对书法要有深入的理解,要有细微的体会。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