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子牛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讯 我与书法篆刻结缘多年,随着我的书法篆刻作品逐渐走入全国各类展览,走向社会,在世人的面前展现其形质面貌,有真诚的赞美,也有中肯的批评,更有客观的评价。当代书法理论家胡传海先生曾经为我撰文:《周子牛—书法的虔诚追随者》,读来让人动容。动容之后,我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书法篆刻,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这些年来,潜心的学习和探索,时有所悟,无论是书法还是篆刻都需要灵性的表达。
一是书法篆刻作品在风格追求上要有“灵魂”。书法篆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从认识、领悟到创作,必须经过的是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度解读,还必须有严格的基础练习。有人说,一个合格的书法篆刻家至少要用二十年的磨练,方能有技进乎道,似乎约定俗成。当然,对于数字,任何一门艺术都没有绝对性,但必备的储备是有数量概念的,需要量的积累。只有量的累积达到一定的程度方可有质的提升,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灵魂。没有灵魂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是书法篆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要体现“空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书法篆刻”已经日益从实用向纯艺术方向转进。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欣赏层面将逐步摆脱固有的审美志趣。古人早就说过,要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追求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在数百年前只能是文人雅趣,如今日益成为现实。
三是书法篆刻作品在情感表达上要融注“心灵”。从某种程度上说,书法篆刻作品是书法篆刻家情感的化身,没有深厚情感注入的作品称不上是艺术品。中国文化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字里行间、溢于言表”等等之说,可谓中国文化情感经典之语,经过数百年的沉淀,仍具书法篆刻创作指路明灯之效。古代文人的“逸笔草草聊以寄情”、“泪点总比墨点多”等等,其在作品中的表现便是最好的佐证。这也是书法篆刻情感本源的皈依。
“灵魂、空灵、心灵”的有机融合时常让我顿生灵感,这灵感来自数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追求。就我而言,书法篆刻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无论道路如何坎坷,我艰辛追寻的依然是作品灵性的表达,这种追求不一定是最唯美的,却是最虔诚的。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