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与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及相关专家、学者一起审样。
缘 起
在新世纪城市开发中,橘子洲创建红色经典的人文历史景观
橘子洲,浮卧于湖南长沙市区湘江之中,绵延十里,以盛产美橘而得名。奔流的湘江由南向北,河床宽阔,上下游形成片片绿洲,唯橘子洲以其巨大的陆地横亘于宽阔的江水之中,故又称“水陆洲”。春天,明光潋滟,沙鸥点点;夏日,鹰击长空,百帆竞过;秋至,柚黄橘红,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风戏雪,以“江天暮雪”之称成为“潇湘八景”之一。
橘子洲是湘江上漂浮的一叶永恒的生态之舟,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沉浮与岁月变迁,历代文人骚客触景生情,在此吟诵过无数绝句佳篇,使橘子洲平添了几多文化含量与历史意义!公元1925年,怀抱救国理想的青年毛泽东故地重游,伫立洲头,面对奔腾不息的湘江,胸怀激荡、浮想联翩,思考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写下了壮怀激烈的《沁园春·长沙》。
此时的毛泽东,已从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担当起组织工农运动的领导重任,他的革命信念和人生理想趋向成熟。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集中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他以冠绝古今的非凡气魄提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叩问,不仅反映了毛泽东急流勇进的豪迈性格,也抒发了他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长沙既是毛泽东求学的地方,也是孕育他革命思想、革命活动的地方,在他的革命人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树立一座很好歌颂那一代青年才俊的标志性艺术形象,打造一个历史名人城市的话,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像无疑是最好的注解,而橘子洲当然是最理想的地方。
时光荏苒,长沙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之初的开发建设中决定,在对橘子洲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建设同时,在这一拥有重要意义的场地建造一尊巨型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再现青年毛泽东风华正茂的英姿,创建橘子洲红色经典的人文历史景观。这是长沙城市永恒的骄傲,也是长沙人民的选择,这一创意既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中央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长沙市民的衷情拥戴。此后中国雕塑界的多位著名雕塑家及本地的创作单位积极参与了方案的创作工作。我也于2005年7月有幸加入了方案竞争的创作者的行列。
总体构想
毛泽东不愧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他巨大的肩膀担当起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
我受命伊始,自觉意义重大,青年毛泽东那种“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的远大志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勃勃朝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革命精神,诗人中的革命者,革命者中的诗人,在我脑海里闪回。一个个构思不断产生又迅速推翻:如果以全身像的方式呈现,数十米高的雕像,已经很高,但头部只有几米高,雕像会显得孤立和突兀,而且雕像的震撼力也难以呈现……
我多次在梦中徜徉于湘江两岸,回想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童年感受,以及青年时在江中击水的亢奋,心中不断涌起毛泽东的那首壮丽诗篇。歌曲《东方红》和《浏阳河》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使我逐渐产生了以半身像创作青年毛泽东的朦胧想法:如果在水天之间的绿色沙洲上崛起一座如山峦般隆起的毛泽东胸像,既可以避免整体人像在远视野中所形成的单薄孤立之感,又可强化毛泽东的精神气质和伟人风范,同时也与周边特有的典型环境空间形成更加美好的比例关系。借用大地艺术的方式,体现我们对历史题材的当代诠释和对环境空间特征的整体思考,以传达出时代的气息和艺术观念。
有人说,毛泽东是山的儿子,他是从韶山走出来的,现在依然是一座无法超越的高山。将毛泽东的巨大头像展现于湘江两岸,一个构想在我脑海中从朦胧走向清晰:回望20世纪的世界历史风云,毛泽东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一位巨人,他那巨大的肩膀担当起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如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于是一个初稿逐渐形成。当我怀揣着自己的想象再次远眺橘子洲时,面对着奔涌的湘江,想象着青年毛泽东在洲头奋笔疾书写下雄伟篇章的动人历史瞬间,更加坚定了我从《沁园春·长沙》中产生创作青年毛泽东石雕胸像艺术构思灵感的信念。
我设想着将青年毛泽东胸像设计成一座自然的山体。胸像的形态幻化成隆起的山峰,大地板块斜突,石块崩云,惊涛裂岸,刀劈斧凿,气势恢宏,伟岸壮观,如同大河大川溶于毛泽东的胸怀,塑毛泽东像,将毛泽东的头、颈、胸的空间关系形成刚毅坚定的动态扭转,表现其坚毅性格。将1925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镌刻于山体背面,书体为其亲笔所写的毛氏狂草,飞龙走凤,激越奔腾,与山形融为一体,仿佛镌刻在祖国山河上的壮丽诗篇。其目的是更加彰显伟大诗篇与橘子洲的关系。
巧合的是,我所设想的地平线山体构图,暗合了青年毛泽东所创作的一幅图画“作业”,据说在湖南省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在一次图画课后老师收到毛泽东的作业就是:一条地平线与一个初升的太阳。其时,其理想大志不言自喻!
雄伟的“山体”不仅具有造型意义,同时又赋予它一定的功能,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把山体构建成壳状结构,在负空间内设置一座纪念馆,用于陈列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展示当年在长沙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各位仁人志士的事迹,使纪念馆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现代人缅怀革命先辈的场所,以丰富主体雕塑的历史象征意义和其深厚的内涵。
经过艰难的构想与否定之否定,我的方案终于定型,经专家学者、领导和群众的选择,并报请中央有关部门获准,非常荣幸地成为入选方案!
尔后则是对橘子洲的地质、水文、树木、植被,及湘江两岸高山和楼房、远近视角的全方位的视觉设计与分析,雕像高度设定在32米,而这恰好与毛泽东书写这首词时的年龄(32岁)吻合。
雕像的朝向
脸向河东长沙老城区,仿佛一代伟人对这片热土的永久关注和对话
雕像的朝向问题我思考了几个因素:地形、日照、政治、生态、形式、视角。
湘江将长沙市分为河东与河西,橘子洲顺着湘江呈南北走向,洲头在南,洲尾在北。湘水北去,洲头为中流砥柱。雕像坐于洲头。从雕像布局的角度来讲,坐北朝南比较理想,东边和西边的太阳都可以照到,但在橘子洲的具体环境中,如果完全朝南的话,两边城区看到的都是侧面像,且由于洲头的宽度有限,舒展不开,所以将其定位在南偏东大约呈38度角的位置为宜。
长沙的主要城区在东面,可以看到毛泽东四分之三侧面、侧后、侧前的形象,随着长沙市区的逐渐南移,东南方向能够看到比较多的正面雕像,这是比较理想的。而且这些视点都是以河西岳麓山作背景的,随着季节的变化将产生神奇的效果,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时。从西南方向,也能看到侧面、四分之三侧面、四分之三背面和正背面,伟人的轮廓与这座现代化城市影像叠印,而从西面看,剪影和背影同样使观者联想到毛泽东的风范与气质,丰满清晰的轮廓线所形成的特殊的背影和体量,在河西同样可以看到这种伟岸的形象。
考虑到橘子洲行洪走向,雕像胸部的朝向是朝南稍微偏东,跟东南偏向38度角的头部刚好形成一个夹角。这种夹角和颈部的处理,有利于塑造人物刚毅的性格,一般来讲,夹角越大,刚毅的性格特征越明显。毛泽东具有湖南人的敢为人先的雄伟胆魄,坚毅、倔强的性格,以及湖南人特有的霸蛮气质,因此,形成这样的夹角,更有利于塑造人物。雕像胸前宽阔的广场,既可以用于聚会,也便于欣赏雕像。
由于作品的巨大尺度,所以,我将肖像创作中的观察常态、非常态、远近高低等因素放大到尽可能的清晰,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推敲、试验、解决。在巨大的空间中不断地修正着曾经的造型经验,因为这的确是史无前例的挑战。
材料的选择
无论是创作如山峦般隆起的伟人胸像,还是其岩石般坚硬的性格,石材是不二之选
确定雕像总高32米,底部作中空的纪念馆,整个基架构造物的首选当然是钢筋混凝土。山体和雕像外立面的首选则是石料,最后呈现的雕像整体面貌为石雕形象。之所以选择石料,一是石头耐得住大自然的风化,二是跟毛泽东的乳名“石三伢子”相符合。据说“石三伢子” 是他外婆给他取的乳名,长辈们希望他像石头一样,好带、好养、命硬。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其命运确实如岩石般坚硬。此外,创作如山峦般隆起的伟人胸像,必然要选择石材。
关于石料品种的选择,曾考虑过就地取材,采用长沙城郊丁字湾的麻石,这种石头非常坚硬,跟毛泽东倔犟的性格符合。但这种麻石含铁较多,斑点较大,不太适合用于人物雕像。同时,长沙的天空经常呈现着蓝灰色,如果石料太白、太灰都缺乏对比关系,也过于反射阳光,在阳光照耀下层次关系不清晰。故灰白色的丁字湾麻石只得放弃。
经过精心选样,最后采用的是福建龙岩出产的“永定红”花岗岩。这种灰红色的岩石材质坚硬、色度饱和,颜色均匀,而且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色度显现,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想象。在细雨蒙蒙的春天,雕像因空气中的湿度而显得格外凝重;在绿树成荫的夏季,红灰色与绿色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在万山红遍的秋季,红色的石雕与背景显得更加浑然伟岸;在白雪皑皑的冬天,雕像则显得沉稳壮美。
形象的塑造
如何把青年毛泽东塑造得更加沧桑、更加刚毅、更加俊朗、更加健硕,一直是我创作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创作历史人物雕像,必须要有足够的图像和文字资料作为参考,因此在创作之初,我收集和翻阅了大量有关毛泽东的照片和艺术形象资料,有青年的、中年的和晚年的,同时查看了一些影视作品和文字材料。其中,1925年毛泽东在广州的照片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而这一年正是主席书写《沁园春·长沙》的年份。
从照片可以得知,那时候的毛泽东留着中分头,显得比较规矩庄严,这正是他由激昂的性格趋向稳重的一个阶段。当然,那张照片肯定是在照相馆里面拍的,难免有点中规中矩,但仍掩饰不住毛泽东一以贯之的豪迈。在创作过程中,我以这张照片为基础,但并不拘泥于此照,还参考了此前毛泽东在韶山、在长沙第一师范、在上海的形象,同时综合毛泽东此后在瑞金、井冈山、长征路上以及延安的照片,把青年和中年时期的毛泽东形象综合起来思考,找出主席形象的不同时期的共性特征,最终塑造出长发飘逸的青年毛泽东艺术形象。
形象的选择和前后贯通,既是毛泽东形象的历史贯通,也是时代的贯通,同时也是我思索的贯通。在形象的分析层面,青年毛泽东一米八几的个头,洁净的皮肤、端庄的五官、健硕的体魄、浓密的头发、微锁的眉毛、深邃的双目、挺直的鼻梁、坚毅而有些秀气的唇廓和带有湖南人特征的方正牙床,还有他宽广的额头等等,这些都是作品必须抓住的形象要素。
青年毛泽东确实洋溢着特有的书生气质,但我对他脸部的塑造,则偏于粗犷硬朗。在我看来,青年毛泽东不惧风雨,喜欢游泳,喜欢晒太阳,常深入民众,经常到农村调查,体察民情,因此不可能一直白皙,从他的性格来讲,也远非温文尔雅、只会纸上谈兵的一介书生。
照片和影像资料是比较细腻的,而我的塑造则力求粗犷概括。例如眉毛,原本比较淡雅,但我们刻画时不可能自然主义,否则就会像瓷器语言,而不是室外大型雕塑的造型语言。此外,人物头发是塑造感情气氛的载体,中国人的头发是黑的,塑造中不仅要有体积感还要有颜色感,这就需要靠形体的起伏、线条的交错叠压、不同的朝向转变和不同衔接来表现。
总之,如何把青年毛泽东塑造得更加沧桑、更加刚毅、更加俊朗、更加健硕、更具雕塑的形体化,一直是我整个创作过程中思考问题的重点。我力求在粗与细之间偏粗,在方与圆之间偏方,在软与硬之间偏硬。作品在放大过程中,我反复推敲,苦苦验证。
伫立于21世纪,回望波澜壮阔的逝去岁月,毛泽东是引领中华民族砸烂半封建半殖民地枷锁,改变中国命运,创建新中国的世纪伟人,我认为青年毛泽东雕像一定要体现时代的思考的印记,我们今天以比较客观、冷静的态度重新审视20世纪的中国历史,再次肯定毛泽东的功绩,是一种理性的、富于时代价值的思考,艺术家应该具备个人的广阔的思考空间,应有个人对塑造对象的独特理解,应有个人对艺术形式的独立推敲与选择,在当代艺术创作上确应如此。特别是在如此巨大的环境空间的驾驭上,也是我们对空间意识和固有思维模式的全面考量。
21世纪重塑伟人毛泽东,我注重的是毛泽东的气质和神韵的表现,并通过合适的雕塑与建筑语言表现,着重表现一种大气魄、大时代的背景。这个时代,既是毛泽东所处的1925年的那个时代,也是我们当今中华民族泱泱大国逐渐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回应,如此宏伟并带有几分写意的毛泽东纪念像,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对毛泽东的理解和纪念,是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缅怀和对历史的尊重。
在深刻理解毛泽东博大胸怀的同时来塑造伟人毛泽东,也使我在精神上和艺术上得到全面提升。湖南人以湘江为骄傲,湘江以孕育毛泽东们那一代人而伟大。橘子洲以伟大诗篇而扬名,橘子洲以耸立毛泽东像而自豪!
回顾近3年的创作过程,从勾画草图到作品施工,从意念到艺术,从艺术到技术,期间我寻找文史资料,考察现场环境,走访伟人故居,分析方方面面的建议,天马行空想象,老老实实制作,先后做过六十分之一、三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等多种比例的塑像。丝毫不敢怠慢,易数十次稿。创作过程中有过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也遇到过一些具体困难,但始终是在一种振奋的状态之中,诚惶诚恐,诚心诚意地创作,最终还是沿着我的理想之路走向完成。
在即将交出答卷之际,问卷上的几个问题再次浮现:“时代性”、“唯一性”、“人民性”、“艺术性”。
在此,我要感谢时代给了我这一机会!感谢湖南省委、省政府、长沙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湖南人民给了我这一机会!感谢邵华将军!感谢帮助过我的专家、学者、师长、领导!感谢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给予我多方面的支持!感谢中国雕塑学会给予的指导和监制!感谢所有的建设者们!更感谢我忠诚能干的广州美术学院团队!
作者:黎明
图片均由广州美院提供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