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讯“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的展品六十件,遴选自美国四大博物馆,与之前的书画大展相互贯联,不仅构成了对唐宋元绘画的全新阐释,还将有助于拓展对书法绘画的历史的深入研究。
艺术史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对众多具有历史连续性的经典作品研究的基础之上,同时参照史籍文献,两者结合互证,才构成艺术史准确而完整的体系。2002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展示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书法绘画珍品七十二件,堪称是汇集晋唐宋元书画经典作品的一次盛大典礼。继之,2005年,又举办“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再次聚集两馆(院)藏晋至元书画稀珍103件,再现书画经典的华彩。2010年上海博物馆举办“千年丹青——日本中国唐宋元书画珍品展”,有来自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七个单位的展品60件,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参展部分展品,这是日本收藏中国书画作品来中国展出的规模最大一次汇展。
2012年,在上海博物馆建馆六十周年之际,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这是又一次国宝荟萃的盛会。在十年时间里,上海博物馆连续举办数次书画珍品大展,展品的历史时段集中于中国书画史上最具创造性和典范性的晋唐宋元时代,而且聚集了诸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经典作品,这对于研究中国书画艺术史、宏扬和传承中华代秀文化、提升民众文化素养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展品六十件,是从美国四大博物馆藏品中精心遴选出来的,与前几次大展的展品贯联起来,构成对唐宋元绘画的全新阐释,将有助于拓展对书法绘画历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认知价值。特展的展品表现出经典性、学术性、互补互动性的特点。
特展的经典性体现在展品中有许多为艺术史上的代表之作。在山水画画科里,包容了最能体现李成、董源、巨然、范宽等北宋大家典型风格的传世之作。北宋初李成传世作品极罕,北宋晚年米芾就欲作“无李论”。此次参展李成《晴峦萧寺图》,以前被视为李成真迹,经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是属于李成流派之作。史载李成“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颍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此图作主峰雄伟,巨冈环围,座落楼阁萧寺,结构有北宋早期北方山水画的特征。山峦轮廊线坚实粗重,山石密布直笔皴、点子皴,多皴少染,有的岩石屈动如云,远山淡墨烘染,米芾指出“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画史》)此图的技法与史载基本相符。传世另有《茂林远岫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原亦题为李成所作,布景较前图更为繁密精致,山石皴后增多渲染,经谢稚柳先生考辨,定为出于李成后学燕文贵之笔。《晴峦萧寺图》笔法较之《茂林远岫图卷》更简古,其年代定于北宋早期是可信的,是目前发见最能反映李成画风的标杆性作品。
另一幅仿李成的《寒林策驴图》,高巍的巨松象征着坚定和永恒,松树和草木画得十分精审,树枝已略呈蟹爪状,技法显得较为成熟,这是仿学李成擅长的寒林图像的再现,创作时间约在晚于李成的十世纪后期,也是研究李成画派传承的重要作品。
波士顿美术馆所藏范宽(传)《雪山楼阁图》,为全景式宏伟山水,山势作正面兀立,雄伟雄浑,史载“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均,人屋俱质者,范氏之作也”。米芾又记范宽山头好作密林,水际好作突兀大石。《雪山楼阁图》的构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图式相近,物象布置也有符合史籍记载的特征,只是此图与《溪山行旅图》相较,山石轮廊线的勾斫笔力较弱,变繁密的短条子皴为点子皴,山峦结构较屈曲多折,整体坚实感稍逊,故有学者认为是范宽传派的作品。
传为巨然的《溪山兰若图》,亦为传世巨然作品中的佳作。《宣和画谱》记载:“巨然山水于峰峦岭窦之外,下至林麓之间,犹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类,相与映发,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桥危栈,真若山间意趣也。”《溪山兰若图》接近传世另一幅《层岩丛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峰顶多矾头,皴笔用轻淡的披麻皴,点苔施以浓墨,与史籍记载巨然风格相符。傅熹年先生并指出,《溪山兰若图》中所画楼阁补间铺作为人字拱,确实属唐五代风格,为北宋所无,故此幅可信为五代末之作(见《傅熹年书画鉴定集》中《北宋辽金绘画艺术》一文注释,页132)。虽然对其是否为巨然真迹,尚有不同意见,但其作为五代末巨然风格之时代性是可确信的。
北宋末乔仲常《赤壁赋图卷》,是传世最早的一幅绘写苏轼《赤壁赋》词意的图幅,卷后有赵德麟宣和五年(1123年)题跋,可知此卷创作时间应在此年或更早些。乔仲常是河中人,绘画师法李公麟。此图岩石的画法别致,不同于北宋流行的李郭派画法,而是以方折的线条勾皴山石轮廓和纹理,间施简笔披麻皴,多勾少染,表现山石方峻的形体。人物取法李公麟,线描柔婉清劲,有回归唐风的古意。
江参的《林峦积翠图卷》,图上有“江南江参”款,又钤有“江参”、“贯道”印,据考系为后加款印。江参初学李郭,后尚董源,擅画平远旷荡的湖天之景。此图冈峦层叠平缓,林树欹倾低亚,远山淡墨轻染,颇有江南景物特色。它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江参《千里江山图卷》颇为一致,应亦为江参真迹。江参风格的产生,反映了北宋后董巨画风受到重视,并与米氏山水画法相参合的演变形迹。
南宋夏圭的《山水十二景图卷》,是有署款“夏圭画”的传世名迹。原为十二景,现存四景,每图上并有“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的题字,原定为杨皇后之题字,现据马琳先生考证,是为理宗皇后谢皇后题字。四图构图取边角之景,画面大片空白,充分表现了江南平远微茫的景色。运用大片水墨拖染远山坡坨,淋漓酣肆,树木勾划简洁苍劲,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溪山清远图卷》同为夏圭晚年风格的代表作。
展品中元代唐棣《摩诘诗意图》、盛懋《山居纳凉图》、吴镇《老松图》等,俱是这些名家精诣之作。
人物画展品中,引人注目的为北宋李公麟《孝经图卷》,传世李公麟真迹有《五马图卷》、《临韦偃牧放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董其昌认为图上题写的《孝经》文字和“公麟”署款,都是李公麟亲笔。据方闻教授论迹,此卷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初。李公麟人物画追踪晋唐古风,摒弃色彩,擅长白描。《孝经图》中人物脸相丰圆,线描流畅清劲,衣纹转笔方折。此图人物造型和线描形式是和《五马图》相一致的,是李公麟传世甚罕的真迹之一。
赵佶《摹张萱捣练图卷》,是一件传世的北宋宫廷院体人物画的杰作。虽是北宋画院中人学习古法而摹唐人之本,然而注入了北宋人物画的高度技巧,人物刻画精微生动,线条用唐代的高古游丝描,色彩绚丽,仕女脸部的晕染细腻匀洁,运用三白法,是将唐张萱的绮罗人物画进一步发展后形成的新风貌。前隔水上有金章宗题签“天水摹张萱捣练图”,其实为画院画家所摹。金灭北宋后,遂将宋皇室收藏的绘画携至北方。
元刘贯道《消夏图卷》,是保留刘贯道名款“贯道”的唯一画迹。表现隐逸文人旷放恣意的林下风致,是元代流行的隐逸思想在人物画创作上的反映。技法以流畅的行云流水描和兰叶描为主,一无南宋院画劲强豪纵之笔,反映当时北方画坛对北宋绘画传统的传承,并由金代延续到元代,是研究绘画史上画风交替演变的重要实迹。
展品中的花鸟画也有不少杰出之作。如北宋徽宗赵佶的《五色鹦鹉图卷》,有徽宗亲笔题诗和押款,杏花和鹦鹉勾勒工致精细,设色鲜艳,与传世共识为赵佶真笔的《柳鸦芦雁图》、《金英秋禽图》等画法不一样,应为画院画师所画徽宗加题的御题画,然而反映了精工明丽、写实传神兼备的“宣和体”花鸟画的成就。
南宋陈容《九龙图卷》,作于南宋淳祐四年甲辰(1244年),画者有长题,钤“所翁”印,所翁是陈容之字,可知为陈容所画。这是描绘龙图中最为珍贵的早期画幅,从时代信仰观之,反映了道家思想、道教信仰的寓意。此图绘写九条龙在海涛和云层中升潜腾跃、隐显出没的动态,极尽神龙神变莫测之妙。技法纯用水墨勾、划、点、渲、喷、染,水墨写意的技法运用得十分纯熟,为后世写意花鸟禽兽画的发展开辟了途径。
此外,元任仁发的《九马图卷》,画于泰定元年甲子(1324年),他自称师法唐代曹霸,而线条之细劲清圆,实深得李公麟的遗法。是可与传世的《二马图》(故宫博物院藏)媲美的画马佳作。
书法展品中,北宋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卷》,长达18米余,书1200字,是传世最长、字数最多的巨作。笔力遒劲圆转,行气欹侧跌宕,大小错落,应是他1049年得观怀素狂草《自叙篇》以后的经意之作。书写时使气狂肆,宣泄着郁结的情绪,体现了苏轼主张以书法抒发情意的“尚意”创作理念。
另一幅元代鲜于枢《草书石鼓歌卷》,也是高45公分、长达450公分的高头大卷。鲜于枢书法绝去两宋和辽金流风而直追晋人,草书出入怀素门庭。此幅草书纵横恣肆,气势壮伟,为草书中的绝品。而上海博物馆所藏鲜于枢《行书韩昌黎送李愿盘谷序卷》,则是他行书的代表之作。
展览中的名家典范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厚的学术价值,同时有些作品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探讨的课题,有助于阐释艺术史上的一些关捩性问题。
这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五代董源的《溪岸图》,这件作品为世人所知较晚,曾在1999年12月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绘画的真伪问题讨论会”上进行讨论,其时代和作者的问题,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辩,嗣后不少学者都撰文进行论述。方闻教授和班宗华教授都著文,论证《溪岸图》应是董源早期的作品。在这次展览的图录中,方闻教授又应邀专撰《重探董源两作:早期中国山水画自然主义和书法性表现双重范式的建立》一文,对董源《溪岸图》和《寒林重汀图》的创作理念、表现方法、形式特征等作进一步的论述。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溪岸图》是十世纪五代至北宋初的作品,画风属于“江南画派”体系,与传世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卫贤《高士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的画法有很多相近之处,是否为董源亲笔可待研究;再一种意见认为是近代张大千所伪造,然而并未有确切的明证。如果能确定《溪岸图》是董源早期之作,那在中国绘画史研究上是一个突破,我们将重新认识董源,重新考察董源画风对后世影响的广延性和深刻度。
为配合《溪岸图》的展示,上海博物馆将展出馆藏董源《夏山图卷》,关于此图的时代,目前也有不同的见解,通过比勘,可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南宋马远《春游赋诗图卷》,涉及内容主题的认知。此图无款,包首有题签“宋马远绘春游赋诗图”,遂以定名。后来谢稚柳先生认为此图可能是米芾《西园雅集图记》的图解。经学者考释,图上人物活动仅有文人案几书写的情节,而无《西园雅集图记》中米芾题石、李公麟观画、陈景元弹阮等情节,故此图主题应是属于文人雅集的叙事性记载,而非具体的“西园雅集”故实。至于这一雅集的具体人物、细节等,都有值得探索的空间。此图画风较为严谨,衣纹勾描劲利,但不像后期那样简括粗豪,与李唐《江山小寺图》有一脉相通之处,应是马远早年时期的制作。
此外,元倪瓒的《筠石乔柯图》,有倪瓒题诗,并有同时代陆平、袁华、赵俞、知白道人(有人认为即是张雨)等题诗,有较多的佐证。然而与张丑《真迹日录》中的著录不全相合,倪瓒题诗亦见于他处,存在着一些疑点,此作的真伪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特展的互补互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是不少作品是国内博物馆收藏极少甚至是孤品的珍品,这不仅扩大了观众的眼界,同时也为研究艺术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例如元代陆广、张羽、徐贲等文人画家之作,传世甚罕,展品中陆广《丹台春晓图》境界幽淡,笔墨清润柔婉,为元末直承黄公望、王蒙画风的文人山水画典型风格。张羽《松轩春霭图》将董源浑厚山峦结构法和米氏云山点染法结合成一体,反映出元末文人山水画崇尚董巨和米氏画格的趋向。徐贲《蜀山图》虽创作于明朝建国后的洪武五年(1372年),然此图的画风延续着元画的风尚,取法董巨、王蒙画法,繁密而又沉凝。又元张羽才是道教正一教的天师,他所画的《霖雨图卷》,与陈容的《九龙图卷》在主题和形式上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元赵衷《墨花图卷》,写百合、水仙、牡丹,表征孤高雅洁的人格,墨色渲运,细腻精微,是元代墨花墨禽画风气的衍生。
此外,特展的展品能与国内博物馆收藏的作品和日本曾来沪展出的展品,构成互补互动的联动关系,通过相互对照、串联,充实和深化对画家和作品的认识。存世著名的《睢阳五老图》肖像册,现分藏于大都会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耶鲁大学美术馆,此次展出大都会博物馆藏《毕世长肖像图》,后面有北宋钱明逸的题识。而大部分题跋藏于上海博物馆。这次上博将题跋部分一起展出,并增展明尤求临摹睢阳五老图的本子,将有助于了解此图册的全貌。又如克利夫兰美术馆展品元张渥《九歌图卷》,有褚奂以隶书写原辞。上海博物馆和吉林省博物馆又各藏一本张渥《九歌图卷》,均系张渥真迹。而时间以上博本最早,吉林省博本稍晚,克利夫兰本为晚期。本展将上博本一并展出,可作比较研究。
展览中还有一些道释宗教画,如南宋周季常《五百罗汉图》中四幅,金处士《十王图》中一幅,周季常、金处士都是南宋宁波地区画坊里专画道释人物的民间画师,他们的道释画在当时就被日本商人或僧侣购去,故流传在日本较多,后来有的流散到了美国,而在中国本土反而无存,造成美术史研究中的缺失。这次这些作品的展出,可以和前次日本来沪展出的南宋陆信忠《十王图》、金大受《十六罗汉图》等作品串联起来,为填补这一画科的研究提供条件。
“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精品聚集,瑰宝满室,它将以经典的力量,焕发中华文明的光辉,推进艺术史的深度研究,呼唤优秀文化的传承。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