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南阳新野县北郊邓营村古官道旁的“鹅”字碑,上面硕大的鹅字曾让一百多年前书法爱好者和文人学士赞誉模仿。上周藏金鉴宝活动现场,一位藏友带来这块“鹅”字碑的拓片,在细细品读碑上诗文之后,讲述了一段历史名人刘川福、马一山以及岳飞后人岳之琮的故事。
“鹅”字碑的故事
据魏先生介绍,“鹅”字碑曾立于新野县北郊邓营村古官道旁,碑高2米,宽75厘米,一块方碑,没有备帽。
碑中间阴刻一个“鹅”字,“鹅”字高104厘米,宽62厘米,据说是清代名士刘川福摹写王羲之笔意所写“鹅”。在“鹅”字左下方有两方阴刻的印章,上面一枚印章已经字迹难辨,而下面一枚为“中州刘川福印”小篆6字。而“鹅”字上下方空白处为草书诗文。
虽然上面草书诗文鲜有人能完整读出,但当地人仍对“鹅”字碑喜爱有加。“破四旧”时,当地人将刻有碑文的一面朝下扣在桥头边,才让这块碑幸免于难。
直到2006年3月,邓营村一农民在新规划的宅基地上挖地基时,又发现了它,用清水冲洗,显现出“鹅”字,又重见天日被送到了新野汉画砖博物馆,但“鹅”字旁边的碑石还是有一些损坏,从拓片上也可看出。
魏先生的这张拓片就是发现鹅字碑时他亲自拓下来的,他把拓片拿回家后对上面的诗文一一辨认,又结合地方志才了解到这块碑背后的一连串故事。
专家点评:
安顺(商报鉴宝专家、河南省收藏协会书画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川福号方至,为清末新野名士,生于道光十四年(1853年),卒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刘川福年少聪颖,擅长书法,师法历代名家,并得到其外公马名驹,舅父马一山真传。
刘川福文武兼能,咸丰、同治年间,因抗击捻军不力,又遭到诬告,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贬至云南充军。
充军期间,刘川福每每在苦役之余,用石块、木棒作笔,练习草书,因其深谙王羲之神韵,因此碑上所摹“鹅”字惟妙惟肖。其“鹅”字书法精到,得到了狱吏长的同情,刘川福后来经常在云南为乡绅名门书写扁联。
后来刘川福家人多方营救,在光绪十九年(1894年)重回故乡邓营。刘川福在家乡兴办义学,报效桑梓,由于他一笔“鹅”字享誉四乡,时人称颂,刘川福遂将镌刻“鹅”字的碑立于官道旁供人赏习。
鹅字上方的诗文为滇南人李棋送别刘川福离开云南的三首赠诗;下方文字为马一山对刘川福的64字嘉赞,赞赏其经历被贬云南又回到河南后,仍保持高尚的情操。
这块碑上的诗、文草书的书写者为岳之琮,据地方志记载,新野岳之琮是民族英雄岳飞之后,至岳之琮已历经21代。岳之琮是光绪年间的贡生,此人也是一笔好字,既有武穆气度,又兼羲之神韵。
河南有不少地方文化名人留下的碑帖等遗迹,安顺说,能像魏先生这样将“鹅”字碑拓下来保存,很有历史价值。
商报记者 陈薇 实习生 楚亚静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