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讯 9月20日—10月7日,“何香凝艺术精品展”2012年广州巡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国历代绘画馆展出。本次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协办,何香凝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承办。
从展厅入口,即可环视展场的整体效果,展厅中轴线末端的巨幅背景图——广州双清楼前何香凝与亲友合照的大海报,四面侧柱上4个历史阶段的何香凝形象,由此烘托出展览所关联的主体人物——何香凝先生。
本次展览以何香凝美术馆馆藏的50幅书画精品为主线,并辅以27幅历史图片、艺术家年表等文献资料,展现了何香凝先生早期、中期、晚期的绘画特点与风格变化。
据“何香凝艺术精品展”策展人乐正维介绍,早年留学日本的四件作品《虎》(1910)、《狮》(1914)、《菊》(1913)、《马》(1914),是何香凝先生于辛亥革命前后所作的精品。画风典雅精细,造型准确、构图严谨,笔墨浓淡有韵致,天色的渲染更是带有典型的日本画风格。多次运用扎实的绘画技巧画雄狮猛虎,使得何香凝先生在日后的中国画坛上曾以擅画狮虎闻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何香凝先生从日本回到中国,其画风逐渐从日本画风格向中国传统绘画风格转承。此时期创作了大量富有文人意境的山水画作,以及笔法简练的梅菊等耐寒花木。如分别创作于1928年、1936年的《松·竹·梅》,便是何香凝、陈树人、经亨颐及于右任同作,怀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佳作。
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于1931年的《松·菊》,这是迄今所见尺幅最大的何香凝先生花鸟经典之作,也是“何画柳题”模式之一。该画仍保持着创作当年的装裱方式“六条屏”,是何香凝先生最喜爱的画作之一,常年于家中悬挂展示。画面主要由莽莽巨松、妍丽的菊花、青翠的蒲苇及轻盈的鸟雀构成,后期由柳亚子所题写的长诗,表现了爱国民主人士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情感。
在解放后的10年间,何香凝先生仍不余遗力地活跃于新中国政务、侨务工作中。这时期,国家领导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画家,各界人士与何香凝先生的书画合作多不胜举。《祖国山河》便是此类题材中的范本。米氏云烟的技法在此应用自然,远景中耸立的高峰以米点画法完成,中景大面积的云烟笼罩着,近景却是清晰可见的山崖流水。整幅作品虚实对比,米氏技法的运用彰显了艺术家的文人气质与笔墨自由的精神。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款题“祖国山河”,使得该山水小作更为厚重。此外,还有众多艺术家和国家领导人的补笔、题词的作品,在展厅中可见。
晚年的何香凝先生,在所熟悉的山水领域中又不断在样式与技巧上探索与追求。其仿古山水属小青绿画法,多以水墨淡彩上罩染青绿,且喜爱表现丘壑林泉的山水图式。如《仿古山水》(1960)、《高松立海隅》(1960)、《溪口驻扁舟》(1961)。她82岁高龄时所作的《高松立海隅》(1960),由陈毅元帅亲笔题字,画面集合高松、梅菊、幽兰、清泉、绿竹多种品格高洁的物象,以象征艺术家的精神气质。渲染、罩染、没骨、皴擦等技法的综合运用,兼融写实与工笔,浓与淡、枯与湿、疏与密、缓与急的展现,为何香凝先生晚年高超的绘画技艺集大成。
何香凝(1878—1972),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省南海县棉村,自号棉村居士,又号双清楼主。1909年她进入日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绘画,是中国近现代最早走出国门学习美术的女艺术家。60余年的创作,其画作气度恢弘,立意深邃,借描绘松、梅、菊、狮、虎、山川,抒情明志,是她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
责任编辑:方健红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