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讯 昨日同步开幕的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上,刘嘉峰、童永全、曹加勇、孟德芝等四川的工艺美术大师们带来自己佳作参加这次盛宴。
蜀绣大师孟德芝:
巨幅蜀绣登上人民大会堂
孟德芝的蜀绣作品及其故事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30余年的从艺生涯中,她参加、领衔或独立绣制了数百幅蜀绣精品,所绣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大奖。陈列于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大型双面绣《芙蓉鲤鱼》即是她的代表作品。
今年,孟德芝又推出又一重量级作品“梦苑蜀绣”团队创作出巨幅蜀绣作品《秋色高原》,与苏绣《江南春早》、粤绣《夏日海风》、湘绣《北国冬雪》一同作为全国四大名绣的新代表作,已经装饰进了人民大会堂会议厅。孟德芝介绍,《秋色高原》招投标过程中,她和“梦苑蜀绣”团队凭借实力博得头筹。“一共用了109天。”孟德芝介绍说,她与30余位绣女每天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9点,最忙的时候甚至昼夜赶工。
昨日同时举办的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孟德芝也挑选了“梦苑蜀绣”几件优秀的作品送展。
苴却砚大师曹加勇:
为一块奇石构思了2年
今年39岁的曹加勇已经做了21年的苴却砚,2005年被授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他的作品构思独特,善于借助石材原本的花纹与材质来表现图案,用他自己的话说,追求的是“不雕胜雕,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件作品,有人出16万我都不卖。”在昨天的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上,曹加勇指着一台名为《踏雪寻梅》的砚说。他这次一共带来了五六件作品,这件《踏雪寻梅》可说是得意之作。光滑的石面上,曹加勇寥寥数刀勾出一张女人脸,隐在石头原本的花纹中,俨然一名裹着披风出行的仕女,与砚台右下方的梅花纹遥遥相望。
“我拿到它之后足足想了2年。”2009年,曹加勇在一个同行家里看到这块石头,其天然的梅花样纹路立刻吸引了他。同行花了1000元买下这块石头,曹加勇则开出3000元的高价买下了它。“这2年,我围绕着梅花主题想了无数方案。”最终,创作出了这件巧借天工的《踏雪寻梅》。
瓷胎竹编大师刘嘉峰:
最大愿望是建个博物馆
瓷胎竹编工艺为四川独有,起源于清代中叶,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今年66岁的刘嘉峰,从7岁就开始学竹编了,已经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他,其瓷胎竹编作品以技艺最复杂、技法最成熟而著称,他还是竹编字画的国内首创者。
昨天,刘嘉峰带来了两件瓷胎竹编作品,其中一件彩色竹编龙纹梅瓶,是他的镇馆之宝。1米多高的梅瓶上,有5条龙围绕瓶身,色彩丰富,花纹古朴精美。他说,除开选材和构思,光编制就花了1年的时间。
刘嘉峰现在有个最大的愿望建立一个瓷胎竹编博物馆。目前,刘嘉峰已经建立了一个360平方米的陈列馆,收藏了他此前的几十件瓷胎竹编作品。为了将陈列馆发展成博物馆,他从2000年开始就不再出售自己的作品,“一定要把精品保留下来。”
铜雕大师童永全:
发展的艺术才有生命力
金铜佛造像,木雕、铜雕、玉雕唐卡……都是童永全的研究范围。今年64岁的童永全成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之前,竟还有着富商、收藏家的身份。干杂食品、摄影器材、服装百货、家具装修、古玩收藏……他都经营过,为什么后来潜心研究雕刻?童永全说:“就算有再大的财力,有的东西,想要你也要不到。”于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研究立体唐卡,没有的东西,他就自己创造。5年前,他首创了铜雕唐卡。童永全说:“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应该是全方位的,它不应该是僵化的,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这样才能永葆生命力。”
昨天,童永全带来了金铜造像“喜金刚”、木雕唐卡、玉雕唐卡等12件作品参加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
天府早报记者房欣陈俊摄影黄瑶方炜
作者:房欣陈俊黄瑶方炜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