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讯“大鹏风起——首届深圳书法家晋京提名展”9月8日在北京三品美术馆开幕
15位深圳书法家,涵盖老中青三代。150幅磅礴作品,囊括楷行草隶篆五体,且书风各不尽同。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却都定居深圳,“移民城市”的特殊性使得书者各逞妙趣,自家风貌独存。
他们可谓广东省书坛的中坚力量,有的作者在全国亦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获奖众多,对奖项有些“审美疲劳”,却因9月8日自发组织的“大鹏风起——首届深圳书法家晋京提名展”而精神抖擞。他们准备穿上印有大鹏鸟翅膀的T恤,为深圳鼓劲。
昨日下午,带着新鲜出炉的展览作品全集,深圳知名书法家、金石家鞠稚儒接受了本报专访。“万迪龙的空灵、于延丰的拙朴、王道国的纵逸、左奇志的流美、刘剑波的恣肆、孙宪华的雄奇、李锐的放达、沈桂林的谨严、陈捷的恬静、陈守斌的清雅、赵永金的散淡、常弘才的精绝、黄开稼的天趣、彭双龙的典丽、鞠稚儒的古艳”,深圳书法家的风采尽收眼底。
15书法家跨越“老中青”
“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虽然是小众的艺术,却是可窥见时代社会风貌的”鞠稚儒开门见山说起此次参展初衷。他介绍,深圳书法艺术在4年前曾集体亮相北京,引起广泛关注。不过当年参展者有约百人,作品水品难免参差不齐。这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三品美术馆等单位策划主办,“虽然被提名的十五位作者并不能完全囊括深圳书法最高水准,但同时也代表了深圳书法的现状。
十五位提名作者的书风各不尽同是此展的一大亮点。记者悉阅作品,发现楷行草隶篆五体尽有,且个性分明。“为避免撞车,我们在作品的挑选上是有所讲究的”鞠稚儒说,如他自己是篆刻为主、篆书为辅。
记者在作品集中看到年龄最长者黄开稼先生(59岁)的作品。黄开稼先生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评审委员会主任,书法长于大篆,精于行草,兼擅篆刻;而王道国先生,既是深航机长也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其作品的提名理由是对书法的理解和创作有一种“万米高空”的视野和高度,作品风格走向“和谐大雅”之境;而48岁的常弘才,是广东省书法院特聘创作员、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材首席编委,是他把书法课带进了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其提名作品被誉为大楷和简书创作独到,“书风‘雅俗共赏’,其书貌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态势,非深谙书理者不能为之”。
从百家争鸣看“深圳现象”
三品美术馆馆长黄海林谈及策展初衷表示,仍有不少人认为深圳是一片“文化沙漠”,书法尤其显得苍白。其实,经过三十年的成长与沉淀,深圳的文化产业有了空前发展,高雅艺术不再曲高和寡。深圳书法家在全国各种大赛及展览中频频亮相并获奖,成为一道瞩目的“深圳现象”,正如李白诗句所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透过十五位书家的作品,可以看到:他们都牢牢植根于传统主脉上,根据自身的理解与积累,逐步形成各自的风格特点。在现代书风盛行的时期,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出现了这么一批默默耕耘的守望者,值得我们深思。
书法非游戏 要艺术更要学术
定居深圳多年的鞠稚儒此次参展对深圳书法现状亦感受颇深。“曾有朋友评曰,深圳书法者够低调而不事张扬。我认为深圳书法者‘低调’首先是因为衣食无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有独立思考的个性,既沉稳又活跃,有着其他城市无与伦比的特色。”他说,来自四面八方的深圳人,各自的文化情怀、学艺经历、人格特点,从而杜绝了陈陈相因的地域诟病。像15位参展书法家各自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外界接触多,较少孤芳自赏。“这一点,它者难以比拟”。
提名参展作者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万迪龙 于延丰 王道国
左奇志 刘剑波 孙宪华
李 锐 沈桂林 陈 捷
陈守斌 赵永金 常弘才
黄开稼 彭双龙 鞠稚儒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