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讯 进入金秋九月,随着一年一度的上海艺术节和两年一届的上海双年展开幕在即,以及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在即,整个上海沉浸在一片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尤其是上海美术馆,这两天大展不断,各门各派的艺术家纷至沓来,仿佛要上演一场上海美术馆的“告别展出季”。
走进上海美术馆一楼大厅,你立即会被一幅幅巨幅的写实山水画所吸引,这个叫做“烟云自在”的水墨展名副其实,画作气势恢宏坦荡,笔触多变而不露端倪,布局森然有度,满而不闷,而它们的作者便是在当今海上画坛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萧海春。萧海春习画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曾受画家王康乐、顾飞的指导,对黄宾虹的绘画艺术情有独钟。上世纪80年代,曾去西部寻根,创作了一批以黄土高原和西北山水为题材的作品,1992年又受“清初四王”绘画精妙笔墨和宁静意境的吸引与感动,开始回归传统。多年来,他不为世俗价值所动,远离热闹的潮流中心,除了必要的外出写生,几乎闭门不出,潜心向董巨、元四家、董其昌、石涛、八大、王原祁、黄宾虹等历代大家追摹、研习,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深邃幽远、宁静脱俗的绘画气质,其山水的表现在同代人中可谓无出其右者。此次在上海美术馆的个展,是对其多年来中国画创作历程的一次重要梳理和回顾,也是上海美术馆近年来持续推动中国水墨画创作与发展学术课题中的重要展项。
二楼展厅正在展出的是一位在中国戏曲人物画领域独树一帜的艺术家马书林,他曾任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他以巨大的尺幅和非凡的笔墨驾驭能力,突破了戏曲水墨画小品化的藩篱,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坛独树一帜。其戏曲人物画不仅尺幅巨大,而且场面也大。画面繁复,形象交叠,笔墨率意,墨色交融。作品凸显了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画风融传统戏曲人物、民间美术造型、现代构成主义等为一体,朴拙强悍、泼辣放达,充分体现了传统笔墨美、古典意境美、现代抽象美的审美视觉效果。此次展览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马书林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的创作历程,共计展出作品80余幅。对于观众,是一次较为全面地了解与欣赏马书林艺术的极好机会,对于他自己,则是一次阶段性的回顾与总结。
本周三上海美术馆还将迎来浙江美术馆副馆长桑火尧的个展《境像:桑火尧作品展》,相对于前两位艺术家的传统水墨画,桑火尧的当代水墨以东方哲学为基础融合西方的抽象审美,以一种宁静、却又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方式,让中西方艺术有了更多的融合方式。展览展出三个系列50余件作品,“远去风景”系列当中可以看到古代山水绘画的影像;“粉色海上”系列取材于民国时期老上海的月份牌;“方块世界”用方块符号组成各种具有禅意的抽象图形那些隐藏在鲜明颜色之中的构图。桑火尧说他去年参加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时参观了很多美术馆、博物馆,却基本见不到中国水墨画的影子,觉得相当遗憾,“外国人觉得中国人的水墨总是在重复,中国人却一直窝在家里说自己有多么了不起......我觉得中西融合其实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有很多方式可以融合到艺术的创作当中。”
新报记者 潘 昕 文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