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讯 中国书画仿制、作伪转手出售,似乎一直在民间流行。学徒仿师长,仰慕者仿名人,在学艺重师承的中国,似乎理所应当。学习绘画去临摹也是初始教学的必经阶段。世人惯常也以有无师承为考量认可的标准。亦如今日演艺界作秀、走秀很相近。有过师承,仿摩得又几乎乱真,历来被人们推崇。也正因为如此,有不少人顺势“乱真”到底,署上名人的姓名,诓骗大价钱。如此一来,凡是悟性不足,自创能力羸弱,而且胸无大志者于是就顺水推舟,当个营生做起来,蒙钱混吃喝上了。尽管操此业者中,也有几位日后茅塞顿开,秀出了名堂,成了名家的(这和演艺圈票友下海成了名角也几近相似)。然而,拿书画仿作窃名出售总归占了一个“窃”和一个“骗”字,从不为圈内人认可。历代赝品、伪作在给收藏界添乱带来了不少麻烦的同时,竟也延续下来了这么一个沽名钓誉造假欺世的苟且行业。
近些年来,书画市场的开放,书画作伪之势也随之愈演愈烈。渐渐形成了有组织系统产销结合的批量产业规模。最初,是那些文化掮客和书画商们登门拜访名家直接付订金购买原作或习作。后又组织院校在校学生和刚毕业的学生批量临摹名家画稿或印刷品。有了资金和人脉,接着就以包装为名,操控拍卖市场,卖断有发展前景的中青年画家作品。哄抬这些画家的身价。在这种金钱诱惑冲击下,一些画家不能自珍自重,丧失职业操守,也组织起学生、学徒甚至亲力亲为地参与复制、造假,与投机商们沆瀣一气,为这种不磊落的“再生产”推波助澜。
造成这种局面的出现的直接原因,当然是在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文化市场管理不健全,著作权意识薄弱,健康舆论引导也不够得力。在它形成一定气候的时候,相关的界定和有效的干预、控制政策条款又迟迟不见出台。
与此同时,我们也该认真地分析这一造假行业能持久地存在的客观原因和它的生存条件。书画流通交易自古以来就有宫廷、王室收藏,和民间流通交易两个渠道。也养育了御用和民间两部分书画家。考量书画价值在中国往往习惯于把作品与书画家的名头和现实的影响力紧密联系在一起。趋其名逐其利的心理也就根深蒂固,于是以造伪作“窃”其名,以图争其利的行当也就应运而生了。此其一。
其二,传统书画虽然源远流长,理念丰厚,派系众多,但局限于它们的传承方式,其艺术语言表述方式习惯传播,以及它与其它文学艺术门类架构结合方式的相对固定等等原因,几乎在每件作品里表述的程式化,符号化所占有的比重相当大。这些明显特征,区别于所有西方绘画。它们既是我们常常引以为自豪的内容和标志,同时也成为了那些造假的行家里手钻空子的地方。他们只要把某些名家的表述习惯、运用程式符号的习惯烂熟于心,造假仿制是信手拈来的事。蒙骗涉足收藏书画不深,或附庸风雅的人还是绰绰有余的。
也正因为如此,在这盛世重收藏的今天,游资充盈,礼品市场活跃的背景下。书画出现批量作伪的怪现象也就很自然了。至于一些业内人士心理浮躁,发财心切,不甘寂寞,参与其中推波助澜,或许是也有他们各自的的隐衷或别样的筹谋吧!(逸 人)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