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比南山不老松”这句祝寿词几乎无人不晓,然而,南山系何处山岳,却未必有人能说清。
早年,听说山东青州城南有座云门山,风景美且古迹多。山顶云门石窟,洞穿南北,下临深渊,绝壁上刻有大大的一个“寿”字,据说为明代嘉靖年间的遗迹,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那“寿”字高达7·5米,宽约3·7米,宏伟雄健、气势磅礴。游人到了这儿,与之相比都会变成“武大郎”,因而又有了“青州府里,人无寸高”之说。因为人若站在“寿”字的参照物下,顿显矮小,哪怕是姚明也没那3米多的“寸”高啊!昂首仰望,“寿”高入云,禁不住浮想联翩,“寿比南山 ”之说便由此而来。
去年游三亚,导游将我们带到大海边的鳌山,说它才是传说中的“寿比南山”之南山,而“不老松”也非北方松树,而是鳌山中的一种热带植物。一听此话,我们顿觉稀奇,于是踊跃前往。原来那是一种藤状的常绿乔木,高三五米,叶剑形、丛生,枝杆青灰,鳞茎斑驳。这种性喜高温、湿润和阳光的植物,生长却十分缓慢,几十年才开一次粉绿色的花、结一次橙黄浆果。游人自然难饱眼福。它因汁液暗红又叫“龙血树”,汁液制成的晶体就是名贵中药——血竭。望着并不太大的树,导游说它就是已有6300岁的“南山不老松”。乖乖,够悠久的哪!不仅如此,导游还衍生出了“福如东海”也是唐代鉴真和尚从此东渡而引发的故事。我当即就怀疑,因为大前年,我游海南东山岭时,他们也编造了一个宋朝李纲从此“东山再起”的以假乱真的成语故事,目的无非是为当地的景点造势而已。
离开三亚北返时,途经湖南,顺便去了一趟衡山,在那儿又听说衡山才是“寿比南山”之地:衡山乃南岳,是五岳中的“南山”,且“衡山独秀,南岳主寿”的说法在那一带很流行。据说是据《星经》载:南岳对应28宿的轸星,主司人的寿命,故南岳又称寿岳。而且有唐诗《迥雁峰》 “壮堪扶寿岳,灵合置仙坛”为证。好嘛,南山又冒出一个竞争者。一路上,脑袋里都在想究竟什么地方才是真正的“寿比南山”之南山呢?
回到西安后查阅《辞源》、《辞海》,方知还有另外两处“寿南山”:一是福州市郊的寿山,其地产叶蜡石,因此石晶莹如玉、透若果冻,用其刻出的人物花果等陈设品,十分动人逼真,其中以“白芙蓉”、“田黄”刻名贵印章闻名天下;其二是吉林通县的清初帝陵,康熙改为“寿山”。看来,这两处当属另类。辞书介绍“寿比南山”词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其大意是: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坍陷落。犹如松柏枝叶,长青不衰。由此可见,“寿比南山”指的当是西安城南之秦岭主脉终南山,亦称“周南山”或“太乙山”,其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诗经》是先秦文学作品,产生于周代。诗中的南山,只能是终南山。此诗后来演化了“寿比南山”成语,诗中的松柏,也演化成了“ 南山不老松”。
如此看来,之前,我差点被几处的导游给忽悠了。此事却也引发了一个思考:能不能在终南山修建一个“寿比南山”景点?眼下,各地那么多赝品都在招徕游人,我们守着正宗的南山更该有所作为。这不仅仅是开发旅游,也是对古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由此又联想到此前“关于丝绸之路的起点”、“炎黄二帝祭祀”,以及“将寇准叫成‘寇老西’(即山西人)”等诸多争执,不吭不哈的陕西人是否老实得过了头?是否也应该为保护我们陕西的文化遗产做点什么?!
韩志宽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