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章(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广东省书协理事)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讯 说起广东书法,人们自然会想到近现代的秦咢生、麦华山、吴子复、容庚、商承祚、陈景舒、陈永正、张桂光……伴随着街巷所见之金字招牌及其碑刻铭题,这些名字已成为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民心。
其实,广东的书法还可追溯到更远的时代。从民国的黄节、王秋媚、张学华、温肃、邓尔雅、胡汉民、林直勉,清代的黎简、谢兰生、宋湘、林绍棠、朱次琦、李文田、康有为、梁启超到明代的陈献章、陈子壮、王应华,一直可上溯至宋代的白玉蟾、隋代的碑刻、南越国时期的砖文、陶文。再加上流寓岭南的如唐代的李邕、韩愈,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祝枝山,徐渭、清代的李调元、阮元、黄士陵,民国时期的谢无量、谭延闿、章士钊,现当代的苏庚春、曹宝麟等远近贤达,和本土才俊一道,共同缔造了广东书法的辉煌。源远流长的广东书法,绵延着广府文化的学脉,成为岭南文化的一根重要支柱。
在古代,书法只是作为一种极为普通的书写方式,如同今天的潮男潮女们之敲打键盘和网上冲浪。隋唐以后,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往往是那些“书以人贵”或“书以人传”的文人士大夫。普通老百姓的字也许写得很好,但终究会被湮没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是那些在书法之外或者长于诗词歌赋,或者雅擅丹青,或者位居高位的名家的书迹。所以,当我们在考察一部书法史的时候,实际上考量的只是一部名家书写的历史。当我们今天谈论人们喜闻乐见的广东书法时,实际上也无法绕开这道历史命题。
有意思的是,在书画收藏界,目前受到追捧,在市场上风生水起的广东书法,几乎很少有纯粹书法家的作品,都是诸如著名学者饶宗颐、商承祚、容庚,画家关山月、黎雄才、胡根天、胡一川、赖少其、杨之光,书画鉴藏家苏庚春、吴南生等人的作品。这就涉及到一个很现实的话题:书法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字写得多么端正、写得多么雅俗共赏,最重要的是书法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书法家本身的内在修为。我在多个场合和多篇文章里面都提到,一件真正有价值的书法,其价值在书法之外。纵观历代广东书法的演变历程,无不说明这个颠扑不灭的不二法则。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考量当代广东书坛,就会发现,经过大浪淘沙以后,能在历史上留下名迹、在书法史上可圈可点的书法家,可能要远比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书法名家要少得多。时间是一杆无情的秤,无论你是否承认,是否愿意去直面现实,它都会称出那些大量的滤过浮云虚名、留下少量的精华,供后人膜拜学习。当我们今天以这样的态度来面对广东书法的前世今生时,就会坦然很多,自然也就会想到一句名词:“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