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艺术网讯7月6日,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暨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四号展厅举行。展会集中体现了广西近年来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新成就,大师作品更是代表着当今广西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水平。
看点一:传统工艺绽放光彩
将1.5万多字的《论语》全文微刻在一枚珍珠贝母上,行楷字体纤毫毕现——这是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利成世的杰作《论语明珠》。他告诉记者,我国传统贝雕工艺有北海、大连、青岛三大集中地区,过去多作为出口产品。企业转企改制后,国有贝雕厂式微,北方贝雕产品渐少;但北海的民营贝雕企业异军突起,承接很多礼品订单,生意不错。如今北海贝雕已经成为特色产业,后继有人。他用于微刻《论语》的这枚百年贝母,金相玉质,显示了北海作为“南珠之乡”的骄傲。
用藤、竹、草编织篮筐簸箕,是农民的“老手艺”,当这些手艺用于时尚家居,也能令人惊艳。展会上博白民间艺人集体出动展示奇思妙技:大到高达三四米的藤编龙虎和大花瓶,小到化妆包、香熏灯,都可以编织,颜色五彩缤纷,外观五花八门。一家编织企业说,该公司在职员工500多人,周边有熟练编织工1万多人,编织产品基本都销往海外,供不应求。听闻这一商机,好几名观众都跃跃欲试,想与公司商量合作扩大生产。
看点二:独门绝技后继有人
一面屏风,正面看是“白绢”一片,用手翻转一下,“白绢”上竟出现了观音图。更奇的是,“白绢”是用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而成。这幅“隐形观音”的作者是来自融水的贾茜萍。竹丝画是当地的独门绝技,目前只有贾茜萍等10人达到高手级。
贾茜萍当场捋出一把柔软如绸缎的竹丝演示,要把竹篾劈成这样的细丝要经数十道工序,而编织更考功力,每平方厘米的画就要编入32根竹丝。“隐形观音”是通过不同竹丝对光的折射有细微差别实现的,编织花费了3个多月。贾说,融水成立了一个竹编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她们这些高手已带出上百名社员,这门绝技正在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广西人都知道铜鼓敲起来气韵铿锵,但未必知道还有可以像编钟一样奏乐的精致铜鼓。河池的铜鼓厂家展示了这种巴掌大的“音乐铜鼓”,每个鼓能敲出一个音阶,分中音和高音,总数达8个音以上,用小槌轻击就能奏出清脆完整的民族乐曲。环江铜鼓厂厂长韦启初介绍,铜鼓铸造技艺曾一度失传,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手工艺者在祖传手艺上广纳多家先进工艺,调制出特殊配方,使铜鼓生产重新焕发光彩。
看点三:创新火花时尚碰撞
如果你还认为壮锦袋有点“土”,那就“out”了。桂林服饰设计师张杰带来的壮锦袋迷住了许多女士。这些手袋把壮锦纹饰、漓江卵石等作为设计元素,搭配在流行的手袋、帽子、背包上,显得别具时尚品位。堪称一绝的是张杰的“淌画”技法,徒手用流淌的彩墨把桂林山水图晕染在帆布手袋上,美不胜收。
古典的团扇,加上动漫角色的扇面,立马变身“潮物”。桂林永盛工艺团扇厂生产的团扇,既有各种会展的纪念品来样订做,也有古装美人、花鸟画、都市流行语等各种图案,吸引了很多学生观众。
古朴的树根也能变身时尚产品。融安一家工艺品公司原创的树根画,用树根切片打磨光滑后做成画面,然后把图画、相片通过特殊工艺成像在树根切片上,图上的八仙、寿星仿佛从树中走出,“仙气”逼人。
看点四:参评作品暗中较劲
许多参展工艺品都是冲着广西的工艺美术作品大奖来的,作者们往往就坐在作品旁边,向观众热情介绍自己的创意。在精品频出的雕刻区,这种暗中“较劲”最激烈。
一座长达3.37米的非洲黄花梨树根茶台,精雕细刻,据说原料是从二三十米深的地下采掘,打出了“得黄金易,得此台不易”的解说语。
灵川的雕刻师阳新成带来了一枚大“苦瓜”,重达5.5公斤,全部用北京汉白玉雕刻而成,苦瓜瘤活灵活现。
北海的古船木家具,用退役渔船的老龙骨、甲板打造而成,古船木沧桑的肌理、水流冲刷形成的圆洞别有韵味。
来自桂林的木雕艺人“黄老三”,展示了大量精彩作品:26米长的香樟木上雕刻33名观音,千年楠木雕刻的3米高的《海纳百川》孔子像,长达13.8米的恢宏群雕《八骏雄风》等。
除了这些冲刺大师头衔的作品,观众还可观赏到谭湘光的壮锦、李人帡的坭兴陶等工艺美术大师的力作。展览将持续到7月9日,展厅开放时间为上午9时至下午5时,观众可在票务中心领取免费参观票后凭票入场参观。(甘宁)
责任编辑:方健红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