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们;名位朋友们;大家好。
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推崇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苏东坡的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这也体现了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而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书法就有了各有千秋、风格多样。法国文学大师米修说:“汉字具有宇宙精神,靠近源头,接近自然。立于其旁,如傍一石,一树,一源,人更简朴,暗通广阔空间。——汉字中,充满了景象,充满了新生,充满了原始的惊奇。笔划缤纷,百门大开,从中飞去诱惑,沁出芳香,吐出黎明。即便空白也具有无限生命。对我们汉字的高度评价。各们网友们,我们再来回想当年王羲之,谢安等人,共计41人,在浙江绍兴山阴县兰亭集会,事隔今天,已经有1659年了。能保留至今是件不容易的事,不知道经历了多少风雨?多少坎坷路?有人说兰亭序序不是王羲之写的,但都是证据不足,以失败告终。
十年前,我经书友介绍,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兰亭序,为冯承素钩摹的神龙版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均完美无憾,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羲之得意之作,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千古同悲的无限感慨!网友们,朋友们,可以想像王羲之当时的心情的变化,从他的作品《兰亭序》中也就可以看出,王羲之在前面的书写中是没有错误的,后面的就有了涂涂改改的,不知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这也说明了作者王羲之当时的心情是一波三折的。从聚会快乐,到死生无常,千古同悲的变化。
网友们,我们都知道,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后人称其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可惜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的《兰亭序》只剩钩摹的乱真副本,真迹不现今世,现在大家认可的共有五大摩本,其中以唐代冯承素在贞观年间奉旨钩摹王羲之真迹的“神龙本”,最能展现一代书圣的书法神韵,被视为国宝。那么,我再说一下,所谓的临摹要开分说的,‘临’就是书写者看着原本原作,一笔一划地练习,‘摹’就像冯承素一样,把纸放在原本原作上,先用笔钩成字的外形,轮廓,再用墨水填满中间的空白。相传真本的【兰亭集序】已经随唐太宗李世民陪葬昭陵。真是遗憾啊!接下来我来读【兰亭集序】;再讲解译文;三讲述【兰亭集序】的章法和结构。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永和九年,岁次癸丑,三月初三,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公元353年,东晋穆帝司马聃,登基第九年,在位十七年。天运永和,暮春就是三月。那么我举例说明一下,当时的帝号叫永和,而我们现在叫共和,而现在是多少年呢?是这样算的,共和国是1949年成立的,到今天是2012年,那就是2012年减去1949年等于63年,也就是说现在是共和63年,岁次壬辰。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举行禊饮之事。【修禊就是消灾避祸。增延福寿的一种祭祀活动。】许多有名望的,有才气的,有年少的,也有年长的,都来参加了,众多贤人志士都来参加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让酒杯飘流在水上,大家在曲水旁边排立而坐。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令人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风和日丽,万里碧空。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第一段写,聚会之乐,乐不行于色,是高雅的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最后一切都会化为乌有。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人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本文由原作者亲自投稿,如涉有版权问题,同本网站无关,请直接联系作者。 陈财貌:联系手机:15258796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