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杨宪益先生于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杨宪益上世纪30年代在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在多所大学任教。1953年起,他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合译了《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该译本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他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则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
作为译者和执行主编,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50年。自1951年创刊,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唯一窗口。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空白的“熊猫丛书”系列,涵盖《诗经》《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经典,同时还收录了巴金、沈从文、孙犁、王蒙、冯骥才等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今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杨宪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他也是继季羡林后获得该奖项的第二位翻译家。
在当下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正一步步走出去的境况下,杨宪益的逝世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思考。很显然“走出去”遭遇的第一道坎就是翻译。中国文学、文化的对外传播一直处在弱势地位。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表示,目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在世界上表现中国核心价值观和悠久历史的文化产品及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仍然有限。而杨宪益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用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博学,打通了两种语言的障碍,将中国文学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介绍到国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专家称,随着杨宪益的逝世,中国自此进入了文学对外翻译的“大师断层期”。如何弥合这一断层,让中国文学、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值得我们深思。
本报记者 傅小平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