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的巨幅山水面前,内心感受到的是一种气势磅礴的震撼。欣赏着他的画作,耳边响起的却是交响乐的铿锵旋律,曲韵生动,气脉悠长。
眼前的许钦松黑发微卷,儒雅温和,一口带着澄海口音的普通话让记者倍感亲切。在北京成功举办“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之后,他将画展移师家乡广东,于5月29日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随画展一同呈现在观者面前的,还有他对革新山水画创作的思考。
日前,许钦松在百忙中接受本报专访,畅谈了他在中国山水画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
超越传统
用山水画挖掘自然魅力
“吞吐大荒”许钦松用这掷地有声的四个字为画展命名。这正是他对山水画艺术的思考。
早在青年时代,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的许钦松就以黑白木刻《个个都是铁肩膀》崛起于画坛并不断推出佳作和获取奖项,成为了名闻遐迩的版画家。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中国山水画。在版画、山水画“交错并进”的过渡阶段,他将版刻的拙重厚实引入山水画,“以刀拟笔”,使画作拥有重量感和力量感,形成其独有的风格。
他并不满足。踏入新世纪,许钦松的创作开始走向转型中国山水画成为了其艺术创作的重头戏。
“在山水画史上,画家们往往以山水画寄托情思。我希望我的山水画能够有所不同。”许钦松说,古人认为山水“可居可游可望”,其实是人类对待自然时过于强化“主体意识”。在他看来,大自然有生命,有呼吸。“当我看到汶川地震后的景象,我就觉得,这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怒吼和警告。”因此,他进一步思考:作为山水画家,应该把大自然放在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超越传统,表现一种地老天荒和混沌初开的意境。
“我用山水画对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进行一种反思,不画人迹进入的景象,而是去画自然的原状态,越画越苍莽,越画越远古,将现代人缺乏的、自然内在的精神和力量传递出来。”许钦松说。
别开新径
以大笔墨展现“广远”视角
艺术的道路就在于探索。一直强调创新的许钦松,在确立艺术思想后,开始寻求艺术语言上的革新。他认为,继承传统的笔墨程式,应注入现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的元素,才能生发出新的鲜活的生命力。
在这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一次旅行激发了他的创造潜能。1997年,许钦松作为访问学者去尼泊尔,有机会坐直升机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上空写生。飞机飞临青藏高原之上时,从高空俯看,只见崇山峻岭,群峰苍莽,云层叠涌,气势壮阔。许钦松一下子被震住了。
如何才能表达这种视觉的冲击?许钦松反思自己掌握的古人的山水画笔墨技法:从山脚爬到山顶,沿途记录所见风景,用不同的视角连接不同的空间。但现代人的视野、感受已与古人不同,必须拓展新的技法。
“俯瞰山水这样的视觉从来没有人去做,而这恰恰就是我想要表达的、与古人完全不同的视角。”仿佛找到一个突破口,许钦松内心豁然开朗。在他笔下,大气度、大笔墨恣意施展,使他的纸上山水仿若一部视觉史诗。
在这一点上,美术史论家薛永年先生曾指出,相比中国山水画传统的“三远”平远、高远、深远,许钦松的画面多了一个“广远”。事实上,这就是许钦松想要打开的视觉空间在有限的画框中,表现天与地的无限宽广。
北派的山水雄浑博大,南方山水秀美柔润,两者本来是一对矛盾,如何结合?许钦松作了大胆的探索:他“深挖”出中国水墨画黑和白两者之间无限广阔的“灰色地带”,通过云、雾、烟的流动升腾来表现丰富的层次,营造群峰苍莽、云层叠涌的意境,这种相互交织就好像一首交响曲。“作曲家徐沛东只是看到我的画册,就已惊叹于画中的交响意味。”
这种胸怀千里的“宇宙意识”,使许钦松最终带给我们的山水画充分体现了一种苍茫、博大、气度万千的生息,呈现出气势磅礴的大境界、大意象。
梳理总结
理性审视未来创作路径
“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精选了许钦松新世纪以来悉心创作的60余件山水画作,其中10余件皆为8尺整纸以上的巨幅精品。画展吸引了各方关注,开幕当天就吸引了数千人进场,把广东美术馆的展厅挤得水泄不通。
谈起这次画展,许钦松说,今年是他的花甲之年,也是他创作的一个节点。过去曾是茫然、彷徨的,走到今天,他已经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自己艺术的高点。“我现在60岁,身体好的话应该可以画到85岁,还有25年,艺术征程才刚行一半。”
这是他多年艺术探索的梳理,也是他明晰创作路径、找准未来目标后,对自己的一次理性审视。许钦松说:“我非常有信心往艺术之峰继续攀登,也许会很艰难,但我非常坚定。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