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顶的欧式洋楼里镶嵌着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少女雕像与青青蒿草相映成趣。武昌区中山路374号,曾是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教学区的所在地。著名书画家黄昶、“最贵画家”曾梵志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昨日,这方清幽的校园华丽变身为“昙华林艺术区”,成为武汉地区又一极富古韵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昙华林”沉淀历史文化
“将一个完整的大学校区拿出来做文化产业开发,这在华中地区应该是第一个,即使在全国也不多见。”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告诉记者,“昙华林艺术区”园区定位于集科研、教育、会展、学术、交流为一体的“艺术设计园”。园区内,百余名油画、雕塑、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艺术家将陆续入驻,湖美本校保留下来的雕塑、版画、陶艺等工作室可为他们提供创作资源。“与武汉已有的龟北路‘汉阳造’艺术区、181文化创意产业园相比,昙华林艺术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历史积蕴感。”徐勇民说,古风犹存的建筑给了昙华林独特的神韵,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又让它早已声名远播。
一元租金引进大师
苍蓝色的夜幕下,孤松独立,遥远处,寒星若隐若现。在昙华林艺术区一隅,“周韶华工作室”的四周墙壁上已经挂上国家级美术大师周韶华先生的十余幅书画作品,悄然对外开放。这是艺术区引进的第一位艺术家。殊不知,该工作室的租金仅是每年1元钱。
据介绍,今年1月,湖美就与周老先生达成引进协议,这个专门的工作室,供他作画创作之用。而工作室租金,学校每年只象征性地收取1元钱。“我们希望今后引进更多一流艺术家,形成园区浓厚的艺术氛围。”徐勇民说。“武汉九省通衢,有承接各种展览的地缘优势。上百所大学又培养出层次丰富的艺术人才。省、市博物馆和各种私人美术馆、艺术空间林立。”徐勇民认为,正是这些形成了武汉良好的艺术生态。他还向记者透露,今后园区将不定期举行各类艺术展览,其中的大部分均计划免费向热爱艺术的武汉市民开放。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