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笑柏 《苍黄》 244 x 274 2006
蘇笑柏
1949,武漢,中國,旅德藝術家
1965-1969 中國武漢工藝美術學校
1972-1984 中國武漢美術家協會,武漢畫院創作員
1984-1985 中國湖北省美術院,油畫創作室創作員
1985-1987 中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修班
1987-1990 德國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研究生班
1990-1992 德國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大師弟子班
李向明
1952河北涉县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协副主席;邯郸市美协主席;
1987年参加央美“法国专家绘画材料技法讲习班”
1995年就读天津美院首届油画硕士课程班
2000年建个人工作室于北京上苑
周长江 《互补03.9》,150x300cm,布面油画,2003年
周长江
1950年4月出生于上海
197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院长
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许江 独自倾心
许江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
1955年8月出生于福建
1982年7月毕业于中国美院油画系
1988—1989年赴西德汉堡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研修
杨劲松 无题五 75.5x55.5
杨劲松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生于现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祖籍湖南湘潭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学士)
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
1992-1997赴欧洲留学
1999中国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7-2002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系主任
2003-2010曾任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系主任
蔡小华 呼吸—2011年3月—6月 布面综合技法 200x150cm
蔡小华
1960年出生于陕西西安,祖籍福建福州。
张方白 鹰10号 布面油画 80x60cm 2001
张方白
1991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本科
1991-2001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1至今任教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艺术系
葛震 你从未离去 2010年 300×300cm
葛震
1965年9月出生于南京市。
1984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现晓庄学院)
现工作和居住于南京
吴震寰 翅膀的声音150X120cm布面丙烯 2008
吴震寰
1968年生于广东,曾任湛江市青年美协主席、北京《当代主义》、《前哨艺术》杂志主编,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执行馆长等;在大陆、台湾、美国、马来西亚、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被转载、连载文学作品近四百篇(首)。作品被翻译成德语、法语、英语。现任北京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
洪耀 《五角星》鲁班墨斗弹线第一张 48×68cm 1977
洪耀
1939年生人;1962毕业于管周美术学院;1977年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
李华生 0007 145x222cm 2000
李华生
194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艺术家,现生活和工作在成都。
仇德树 36 裂变--红岩暖雪 综合材料 182×182cm 2011
仇德树
1948出生于上海
1968-1978高中毕业,先后任上塑十八厂及卢湾区文化馆美工,其间多次参加上海及全国美展
1979组织“草草画社”,提倡艺术的独创性
1982逆境中发现裂痕,并从此确认“裂变”为艺术语言和哲学基础
1985-1986美国波士顿塔苻茨大学访问学者并成功举办4次个人画展
完成校园中心巨幅壁画
1986结束在美国的工作回国
辞去公职,成为职业画家
张羽 指印2009.6.19(装置)30000×1100×490cm 宣纸、水墨、水 2009 台北关渡美术馆
张羽(字郁人,号石雨)
1959出生于中国天津市
1988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
曾为天津杨柳青画社高级编辑
2002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
2004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专业客座教授
现为职业艺术家。生活工作于北京。
谭平 灰色1号 布面丙烯 160 x 200 cm 2010
谭平
1960年出生于中国承德
1984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获学士学位
1984—1989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讲师
1989—1994年获得德国文化艺术交流奖学金(DAAD) 就读于柏林艺术大学自由绘画系 获硕士学位和Meisterschule
2002年—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教授
2003—至今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平面设计艺术委会副主任、中国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邮票评审委员会委员、德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获全国连环画美术展览金奖、获北京市书籍装桢银奖、获全国鲁迅版画奖、获全国三版展银奖、获全国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奖。
王天德 Digital-No08-HL09(局部)
王天德
1960年出生于上海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院)中国画系、书法系
现为复旦大学艺术设计系 主任,教授。博士。
秦风 愤怒的天使系列(1) 200×200cm 布面丙烯 2011
秦风
1961年出生于中国新疆、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1996年受德国柏林市政府邀请任艺术大使, 曾任教于柏林艺术大学 (德国),2006年创建北京当代艺术馆;任教于中央美院研究生导师(北京),任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当代艺术研究员。
孟禄丁 元速no0921 布面丙烯 200x200cm 2009
孟禄丁
1962出生于河北保定市,祖籍北京通州
1983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8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留校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
1990就读于德国卡斯鲁赫国立美术学院
1992移居美国
2006在北京设立工作室。
蔡广斌 《堆积3》水墨、宣纸310cm×170cm2010
蔡广斌
1963年出生于黑龙江,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系人物专业,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沈沁 Face No.7 300 X 400cm 纸本水墨 2010
沈沁
1974年生于江苏苏州
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2010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博士研究生
附:
一、前言:
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中国民营美术馆的一支新生力量。诞生于2012年的5月。
文脉中国,引领“超写意”之风潮。始于2003年之秋末初冬。
2012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2012文脉中国·超写意架上艺术10+10作为首展移至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
亦如“10+10”的含义10位布面(油画)艺术家与10位纸本(水墨)艺术家的对话与碰撞而后中国文脉精神悄然呈现。三川的志向也在于形成横纵交错之精神,贯通中国属性之艺术脉络。
二、展览情况:
在5月18日的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开馆展(2012文脉中国•超写意架上艺术10+10)上,十位布面(油画)艺术家与10位纸本(水墨)艺术家将上演同一时空的对话,彰显碰撞与融合。其中有尚杨、苏笑柏、周长江、李向明、许江、杨劲松、蔡小华、张方白、葛震、吴震寰、洪耀、李华生、仇德树、张羽、谭平、王天德、秦风、孟禄丁、蔡广斌、沈沁等著名艺术家,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难得一见的高规格展览阵容。同时这次展览为南北艺术发展与交流提供了良好契机,是当代艺术界不可多得的展览盛事。而且本次展览所集中探讨的“中国性”、“中国文脉”等问题,也必然因其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引起学术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刻讨论。“文脉中国”在三川当代美术馆的展出,也标志着三川当代美术馆正式跟公众见面。首次展览选择与“文脉中国”展开合作,并集结了如此多高水准的艺术家共同展出,足见三川当代美术馆这个年轻机构的雄心与学术眼光。
三、美术馆情况:
三川定位:
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以中国性为主题的带有学术研究性的当代美术馆。坚持“扎根本土当代,立足国内当代,放眼国际当代”的办馆理念,有着自己明确的学术定位与艺术主张。三川的视野更为“发散”——它正视中国架上绘画与多媒体等当代艺术多元进发的态势,赋予自己所在的城市以创造力和文化气息;三川也对年轻艺术家的创作进行必要的甄别和引导,注重对有潜力的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发现与培养;同时,开展与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通过展览、学术沟通等多种形式建立共同发展的机制,推动江苏与国内、国内与国外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活动的良性互动。其核心,在于致力于全球化语境中谋求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最大可能。正像“抽象表现主义”之于美国,“表现主义”之于德国一样,“中国性”是三川的核心定位。这里的“中国性” 是开放的,发展的,多元的,指的并不仅是某个已经存在的“中国传统”、“中国身份”,更不是一种“西方人的东方想象”,而是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从世界范围内重新观照中国当代艺术,所必然牵扯到的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重新认识与梳理的过程。
三川目标:
作为美术馆,尤其是民营美术馆,三川首先在体制上坚持非营利性,因为只有美术馆的收藏成为社会文化资源,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资助;其次,会按照国际美术馆标准要求自身的展览品质以及运作机制,建立良性循环的文化产业链条未来也将会借鉴西方成功美术馆的经验,增加图书出版发行,书店、咖啡厅、艺术衍生品中心的经营,这些项目的收益一部分会用来补助美术馆的资金来源。此外,三川还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规范的公益美术馆基金会机制,形成一套强有力的造血机制。因此三川当代美术馆的目标是建成中国乃至国际高水准的当代美术馆,并在自身的机构建设上、学术实践上、以及活动举办上,都以推动中国当代美术的前进为最高宗旨,为中国美术发展史添墨置彩,致力于探求世界艺术之林中属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席之地。三川当代美术馆馆长刘菁谈到三川的目标时坚信的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水平的不断壮大,三川势必要争取属于自己的当代艺术话语权。不管是对国外优秀资源的吸收,还是对传统的继承,“中国性”都是一个回避不掉的历史命题。她希望在展览和本土艺术理论的建构上,三川美术馆都能在这个方向上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三川与社会:
按照国际民营美术馆的标准,三川当代美术馆将构建一个全开放式的与国际接轨的艺术产业平台。藏品展示的非营利性带给艺术家、收藏家及大众艺术爱好者一个免费的平台。与公立美术馆不同,像三川这样的民营美术馆更多的是自负盈亏,但恰恰是其资金来源的多样化赋予像三川一样的民营美术馆更为自由、灵活和敏锐的特性。能够更多地接近民间艺术,更好的与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搜罗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火花和艺术灵感。江浙一带本就是文人雅士聚居之地,文化氛围浓厚,南京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书画盛行,大家辈出。但与此相对的,是在文化艺术观念上的相对保守,民众普遍缺乏美术馆的观看习惯,对新鲜艺术潮流的接受能力有限,更不用说像欧美发达国家的市民一样,将逛美术馆纳入到自身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因此刘菁希望随着三川美术馆的建立及其周边环境的不断完善,让更多的市民走入美术馆,为他们展示、讲解中国的艺术作品,让他们了解、喜欢艺术,并通过图书馆、讲座、公众参与等一系列活动,让三川美术馆成为南京乃至江苏标志性的文化场所,发挥美术馆的文化辐射功能,带动地区的艺术氛围的活跃,以摆脱中国的美术馆长久以来只有艺术作品,没有“美术馆文化”的弊端。
四、文脉进三川:
最默契的神合
文脉当代•中国版本由著名策展人陈孝信先生策划,从2003年开始举办了七场展览。其核心理念在于“文脉”二字。所谓“文脉”即是在长期的艺术积累中扎根于中国土壤,吸收传承转换过程中形成艺术“内核”。当然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脉”在逐步衰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并不是衰亡。“文脉”的兴旺需要一批有识之士开掘、归纳、概括和阐发及全民意识的觉醒,使“文脉”在新时代的时空和语境中搏动起来、获得新的生命力。要建设“中国版本”的当代艺术,就必须重新认识自身的传统,并在自身的传统中扎根。但这里所说的扎根,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延续传统——我们同样不能只是在“翻版”或“盗版”传统艺术,必须是对传统艺术加以继承、改造、转换之后的一种振兴和新生。这与三川当代美术馆的理念不谋而合,“三川”这一名字本身就具有脉络的含义,三横三纵,三横即广博,三纵即精深,纵横交错以成艺术之宇宙,三川既有博大精深之追求,纵横开阖、兼容并包之气度,亦有川流不息之恒毅。三川精神与文脉精神恰恰是最默契的神合。
五、特别展:
图像的驳离——徐松个展
秉持为艺术家打造开放平台的目标,在开馆展的同时三川还特别推出“2012文脉中国·超写意架上艺术徐松特别展”。徐松为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的驻馆画家之一,其“图像的驳离——徐松个展”,于2012年4月7日—27日在798艺术区现实空间举办。徐松的作品既保留了西方绘画所独有的微妙层次与丰富肌理,又蕴含了东方审美中的空无与诗性,从而打破单一的束缚,可以呈现真实的自我。亦如他著名的荷系列,包括《簇系列》《熠系列》《奏鸣曲系列》、《圆舞曲系列》、《协奏曲系列》等作品,以一个文人涂鸦式的书写,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新颖独特的视觉盛宴。他的画面色彩,从开始的绚烂明快,到后来的黑白灰;他的荷,或枯死,或残落,或清冷,或颓靡,但却都饱含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徐松没有过分寻求作品的“新奇”与“创意”,相反,他更多的是向内寻求,在画布上找寻自己内心的感受,少了对结果的执着与认定,让他可以在创作中更好的直抒胸臆。他笔下的荷花,没有映日的“别样红”,没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支”,却也将中国文人墨客对荷花的情有独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与中国文人画传统和文人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与文脉中国的展览理念是融合的,借此三川同时推出了徐松特别展。
用徐松自己的话说,给我画布,给我画笔,让我单纯去创作,其他什么也不想。这样纯粹的回归本真的艺术追求,让徐松在绘画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着,同时也相信,借助三川的力量,徐松会拥有更为广阔的舞台。
六、结语:
科学的管理模式,雄厚的资金投入,优秀的团队建设,坚定的学术方向,这是三川依然具备的优势。相信随着今后的各类展览、学术活动的全面展开,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三川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民众产生了对艺术兴趣,养成了定期去美术馆的生活方式。希望三川美术馆能为本土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使中国文化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创造又一个属于中国民营美术馆的传奇。三川诞生于民营美术馆的一个新十年的开端,吸取前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三川的舞台就在当下。
责任编辑:陈晓梦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