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记者石倩)“铁笔作剑救亡解放生死何惧酬国壮志,丹青化犁建设改革宠辱不惊报党赤心。”这是武石同志逝世时,灵前挽联所写,概括了先生86年的人生历程。3月16日上午,《纪念武石诞辰100周年战地黄花武石书画作品展》的学术研讨会在汉召开。
原全国政协常委、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中央文史馆馆员、老舍之子舒乙,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全国政协委员、董必武之女董良翚等文化名人出席了研讨会。
武石原名冯子树,1912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赤泥冲,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设计者,新四军老战士。代表作有《最后一根钢梁》、《田地回老家》等。武石同志1998年去世后,亲属遵从他的遗志,将他的作品悉数捐给了国家。
不只是画家,更是革命者
在人们眼中,武石不只是画家,更是革命者。著名作家老舍之子舒乙称赞他为“中国革命美术家第一人”,并强调对武石要称“同志”,不要称“先生”。这“先生”和“同志”两词的细微差别耐人寻味。
武石同志1938年参加共产党,1942年参加了新四军。他直接参与了革命实践,抗战期间,他组织上海职业青年救亡服务团,任副团长,奔走宣传于浙赣一带,创作了大量如《抗战救国》、《生产支前》等大型抗日壁画和揭露敌人暴行的漫画。他的作品中饱含前线斗争的鲜活内容,既有反映武装革命斗争的,又有反映和平建设的,既有反映土地改革的,又有反映大自然动植物生态的,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
画作深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讲究书画同源,不仅要有图画,还要有诗歌、文字、书法、印章等等。这些在武石同志的画作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武石同志的画作粗犷大气,气势磅礴,既不媚俗,也不矫揉造作,他在艺术上宗师齐白石,以大写意手笔传承中国画写意变形的灵魂,同时又吸取西洋版画的精致和写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给观者留下震撼的力量。”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先生从艺术的高度评价武石同志的画作。
斯人虽逝,经典永存。3月16日至4月15日,武石同志的书画展将在湖北美术馆展出一个月,喜爱武石同志的艺术爱好者千万不要错过。
责任编辑:方健红
免责声明:本新闻、资讯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